关键词:
居住空间分异
独居人口
深圳市
社区
住区规划
摘要:
21世纪以来,伴随城市时代的到来,全球以核心家庭为群体单位的社会结构受到冲击,传统的家庭居住模式逐渐演变为个体化的居住选择,独居人口的数量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增加。在中国,个体初婚年龄推迟、结婚率下降、社会老龄化等新的人口特征出现,与独居人口规模的壮大密切相关。关注独居人口居住空间分布对于理解城市空间演化新特征,探索城市居住新模式以及优化住区规划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是城市研究领域的经典议题,并已形成成熟的理论框架。然而,较少研究基于居住规模的视角展开探索,尤其是针对我国超大城市独居人口比例较高这一突出特点的实证偏少。为此,本文以独居人口比例高达40.16%的深圳市为案例地,探究独居人口的空间分异特征及相关的影响因素。在研究过程中,本文首先引入区位熵和莫兰指数两个指标来刻画深圳市全体、不同年龄阶段独居人口及两性独居青年的居住分异特征。其次,基于居住空间分异特征分析和文献研究结果,构建了包含城市建成环境和非建成环境两大类别的指标体系,共计11项指标,其中城市建成环境类指标涉及城市建设、设施和住房三方面以及非建成环境类人口社会身份和人口地理分布两方面。接着,通过皮尔逊相关性分析、共线性检验、逐步回归、空间自相关性检验、模型残差正态性检验、异方差性检验等统计检验筛选指标数据,从而为构建OLS模型和GWR模型奠定基础。其后,构建OLS模型和GWR模型探究城市建成环境和非建成环境因素对独居人口居住空间分异的影响,最后总结研究结论并提出政策建议。
主要发现如下:
(1)深圳市独居人口居住空间存在明显的分异现象,居住空间分布集聚程度较高的区域主要位于原深圳关之外的宝安区、光明区、坪山区。
(2)独居人口居住空间存在基于年龄和性别的分异现象。对于不同类型的独居人口,集中分布在中心城区的有女性独居青年和老年独居人口;分布在近郊区的有男性独居青年和部分中年独居人口;分布在远郊区的有中年独居人口和部分老年独居人口。
(3)全体独居人口的居住空间分布特征与较高的城市建设强度、较高的社交设施可达性、较低的社区设施可达性以及高密度的城中村住房密切相关;与外省流动人口以及专科学历教育背景密切相关。
(4)从城市建成环境的角度看,在不同群体中,中年独居人口的居住空间往往分布在城市建成环境相对较差的地区,城市面貌、设施和住房条件相对落后,其次是男性独居青年,条件较好的则是女性独居青年和老年人。从非建成环境的角度看,在不同群体中,中年独居人口更可能处于社会底层,与外省流动人口身份以及高中及以下的学历层次相关,其次则是男性独居青年,与专科学历背景相关。老年人口往往与外省流动人口不集中的地区相关,女性独居青年则与较好的学历背景相关。
(5)在影响因素分析中,城市功能混合度、社交后台设施可达性、地铁辐射范围、城中村租金单价以及商品房租金单价这五项表征城市建成环境的指标并不显著。推测原因如下:一是数据精度仅到街道级别,部分差异无法被捕捉到;二是更高需求层次的需求并不是择居的首选,而是私人化的选项,资源会集中于富人区,即经济水平而非居住规模是更重要的区分维度;三是深圳职住平衡程度较高,一方面城中村能够为弱势居民就近提供可负担住房,同时设施丰富能够满足日常需求,另一方面深圳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使部分群体能够就近居住,因而,部分不在中心城区工作的独居人口对于地铁的依赖度会相对较低,导致结果不显著。
(6)本文的研究结论与以往的研究有以下两点不同:一是中年独居人口主要分布在城市外围,包括宝安区、光明区与东莞市的交界地带,以及坪山区、大鹏新区与惠州市的交界地带,而韩国相关研究的结论则是30-50岁的独居人口主要分布在城市次核心区。二是独居女青年的住房负担能力要强于独居男青年,集中分布在住房价格较高的福田区、南山区,而日本相关研究则发现女性因普遍的就业歧视导致薪酬待遇较低,往往被迫承担长途的通勤或居住在环境较差的住房。
(7)基于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两点建议:一是均衡保障租赁住房体系的住房户型,倡导多群体居住混合模式,根据不同年龄和不同性别的独居人口在深圳的空间分布进行住房户型和群体的搭配;二是将独居的生活方式考量进保障住房规划运营过程中,如在住区规划可以形成独居人口专题的住区规划引导,包括在独居人口密集的街区设置智能联网的感应灯杆、在社区配置心理服务中心、形成温暖色调的住房外立面色彩规划等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