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韦驮
韦将军
僧团护法神
中国化
制度化
摘要:
韦驮是中国佛教艺术里最常见的护法神之一,至今规范的佛寺里都会塑韦驮像。他本是印度神Skanda,其在中国的形象主要来自于道宣(596-667)对他的记载。因为韦驮的身世和形象都很明确,所以对他在中国佛教里的特殊性质反而缺乏认识和深入的探讨。印度的Skanda原是骑孔雀的小孩的形象,在印度教里是次重要的天神;在佛教护法神里,韦驮的位阶也不是至高,远低于梵天、帝释天、四天王和大自在天。在印度的佛教艺术和佛寺装饰里,很少有韦驮像。但是在中国的佛教艺术里,韦驮地位突出,更胜于其他护法神。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现象?而且韦驮出现位置也很特殊,在佛寺里,他的位置固定在进门第一大殿天王殿里,背对大门,面向寺内。不止如此,佛经扉页一般会印一位护法神,明清以来这个位置也为韦驮专属。另外,人们不太注意的,韦驮像还常常出现在观音像的旁边。那么韦驮在中国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本文系统地揭示中国人对韦驮的重塑,这些新的身份又如何使他成为僧团的保护神进入中国佛教仪轨,并在中国佛教艺术里产生新的图像组合。韦驮像最常出现的三类语境场所,正体现了他在中国佛教信仰里的转化。最后,在民间文化里,韦陀的身份又被进一步改造,彻底斩断了他的印度之源。韦驮在中国的发展,是佛教和中国社会相互作用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