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自我管理团体
精神分裂症
社会功能
社区
摘要:
目的:探讨自我管理团体模式干预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介入效果。方法:选择上海市某区日间康复中心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110例,随机分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5例。除药物治疗外,对照组只接受日间康复中心提供的工娱活动及社区常规随访,干预组在上述常规服务外接受结构化的自我管理团体服务。干预按地缘分5个团体分组分批次完成,每个团体每周1节,共10节。在干预前及干预第5周、第10周及干预结束2个月后,对两组样本进行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和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管理量表(SSMIS)评估,比较两组患者的病情、社会功能和自我管理能力情况。结果:至研究结束,干预组完成52例,对照组完成53例。研究前后,干预组在PANSS、SDSS和SSMIS的服药依从、药物管理、利用资源及支持、自我效能维度的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仅在PANSS阴性症状及SSMIS的服药依从、精神症状管理、维持日常生活及社会功能评分上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前后,两组的PANSS量表评分在时间效应、分组效应与时间效应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F=28.14,10.28;P<0.001),在组间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SDSS量表评分仅在时间效应有统计学意义(F=5.57,P<0.01)。两组的SSMIS量表评分在时间效应、分组效应与时间效应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F=12.99,5.83;P<0.01)。简单效应分析结果显示,干预组PANSS、SDSS评分随着干预时间的增长而下降,SSMIS量表评分随着干预时间增长而上升(均P<0.05)。以组别为自变量的干预效应分析表明,干预组与对照组仅在干预第10周的PANSS总分差异及在干预2个月后的PANSS及SDSS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自我管理团体模式有助于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改善精神症状与社会功能,提升疾病自我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