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非诉
纠纷解决机制
S省Y县
调解
摘要:
20世纪末以来,我国各地区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建立起“非诉”纠纷解决机制,相比诉讼,它具有灵活便捷、简单易行、低成本、非对抗性等特征,能够巧妙的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纠纷,可以更加有效避免矛盾升级,也能遏制纠纷外溢。然而,我国当前已经踏上了新的发展之路,广大群众渴望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但我国却长期存在着发展不均衡的现象,由此引发了新矛盾。我国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具有复杂化、综合化特征,“非诉”纠纷解决机制在各地区的实践中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体制性障碍和机制性梗阻,它必须被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也迫切需要根据社会的变迁不断发展和完善。本文以“非诉”纠纷解决机制作为研究对象,并选定S省Y县作为研究实例展开深入研究。作为典型的处在城镇化过程中的基层山区农业县,S省Y县正处于发展上升期,土地征收与房屋拆迁、小区物业管理、经营与消费、生态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等矛盾频繁发生,“非诉”纠纷化解面临着案多人少、矛盾多发、群众不满等一系列难题,导致大量纠纷在萌芽状态得不到及时处理,当事人反映问题得不到及时受理,直至矛盾上行至信访部门、法院后难以处理,最终不得不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来化解矛盾,成为县域社会治理工作的巨大“痛点”,并且,当地“非诉”纠纷解决机制在实际运作中存在的问题也亟待解决。本文基于公共管理学学科理论搭建起分析框架,通过实地考察、实地访谈、问卷调查等调研方法,在摸清S省Y县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运用公共管理中的注意力分配理论和组织间网络,综合分析该地“非诉”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存在问题及成因。在机制设置方面主要存在联调联动机制缺失等问题。在机制的运转方面,存在上下层级、各个部门之间衔接力度不够的问题,很难形成矛盾纠纷调处的合力,究其原因,主要是各级政府工作人员对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工作认识还存在不足,考核评价缺位,部门之间相互推诿等。本文在借鉴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闭环运行的三级矛盾化解网络,建立高效的流程体系,完善线上解纷机制等三个方面完善“非诉”纠纷解决机制的建议。“非诉”纠纷解决在实际运作的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但在机制的完善与发展方面研究视野和深度还不够,在研究视野上主要集中在法学领域,也没有深入拓展联系到社会学、管理学、法人类学等其他研究领域,研究的范围和广度上都存在一定的限制。本文创新之处主要在于采用公共管理学的分析框架,创新角度研究“非诉”纠纷解决机制的完善和发展。而此前相关研究大多数是基于诉讼法角度,本文改变以往惯例,不以人民法院为主导视角进行分析,而是以司法行政的基础视角对“非诉”纠纷解决机制的完善和发展进行研究,提出了新的见解。同时本文在公共管理学与政治学和法学的互动中,还可以让司法行政议题引起公共管理学领域专家学者的进一步关注,让研究视野得到有效拓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