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虚拟货币
民事纠纷
司法裁判
合同效力
摘要:
区块链是虚拟货币的底层技术,伴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和产业的发展,虚拟货币不断推陈出新,吸引越来越多的民众参与虚拟货币的投资,虚拟货币价格水涨船高,推动虚拟货币市场繁荣,引起各国政府的普遍关注。但是,虚拟货币市场迅猛增长的同时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虚拟货币“挖矿”行为变得愈发没有节制,与我国绿色发展理念相违背;虚拟货币投资交易行为变得愈发盲目,投资者资金安全难以保障。为了阻止无序发展的“挖矿”行为,我国政府全面整治虚拟货币“挖矿”行为,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如期实现;为了遏制虚拟货币炒作,我国政府严厉打击虚拟货币交易行为,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一时之间,国内虚拟货币市场遭遇重创。然而这并未彻底浇灭民众对虚拟货币市场的热情,实际中,虚拟货币“挖矿”活动和交易活动在隐蔽角落始终屡禁不止,因此产生大量的虚拟货币民事纠纷案件。在司法实践中,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行政法规和司法解释,亦无指导性案例予以示范和参照,各地法院对虚拟货币法律属性尚未形成统一认识、对有关规范性法律文件存在不同的理解等原因导致这类案件的裁判尺度不相同,严重破坏我国司法裁判的统一性,司法的公信力无法得到保证与提高。
通过阅读2019至2021年这三年间全部的虚拟货币民事裁判文书,挖掘出834份具有司法研究价值的文书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数据分析与归纳,以数据和案例的形式总结出虚拟货币民事裁判中出现的争议,并对相关争议进行法理分析,为我国虚拟货币民事纠纷案件的司法裁判路径完善提供建议。本文的正文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虚拟货币法律属性梳理及相关部门规章解读。首先介绍了样本的来源、筛选样本的方法。然后分析司法实践中,法院对虚拟货币合法性以及法律属性的的认定,现阶段,司法裁判标准不统一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法院对虚拟货币的合法性及法律属性存在不同的理解,因此本文旨在明确虚拟货币的法律定位。最后解释四部规范虚拟货币“挖矿”活动和交易活动的部门规章,确定国家对虚拟货币行业的监管在持续收紧,指出法院应当如何正确地将监管措施运用到虚拟货币民事裁判上。
第二部分,虚拟货币民事纠纷案件的司法裁判争议梳理。按照虚拟货币行业流程,在将司法实践中主要的虚拟货币民事纠纷案件分类为“挖矿”合同纠纷与交易合同纠纷的基础上,分别对其争议进行梳理。对于虚拟货币“挖矿”合同纠纷,一方面是法院对合同纠纷效力认定前后态度的转变,另一方面是对合同无效的法律依据的选择差异;对于虚拟货币交易合同纠纷,一方面是法院对合同纠纷效力的摇摆,另一方面也面临着与“挖矿”合同纠纷相似的法律依据选择的挑战。
第三部分,虚拟货币民事纠纷案件的司法裁判争议法理分析。首先对虚拟货币合同行为的性质进行分析。其中,通过对虚拟货币产生过程的梳理,明确“挖矿”合同行为是投资行为;交易合同行为按照虚拟货币流转过程中产生金融风险的大小,将其分类为虚拟货币金融业务活动与投资交易活动。然后是分析虚拟货币合同无效的法律依据的适用,主要是从违反强制性规定规则与违背公序良俗规则两个角度进行分析,通过案例对比发现法院裁判理由与裁判依据的不妥之处,旨在为今后虚拟货币合同纠纷案件的司法裁判提供经验教训。
第四部分,虚拟货币民事纠纷案件的司法裁判路径完善建议。首先是明确虚拟货币的法律属性,在对其进行合法性确定的基础上,认定虚拟货币网络虚拟财产的法律属性。然后是依据虚拟货币合同行为的性质与有关监管措施,审慎判断虚拟货币合同效力,虚拟货币“挖矿”合同与金融业务合同因危害我国金融安全、金融秩序应当被认定为无效;虚拟货币投资交易行为,在产生的金融风险较小的情况下应当被认定为有效。最后,正确适用虚拟货币合同无效条款,依据公序良俗或强制性规定规则认定“挖矿”合同无效,依据公序良俗规则认定交易合同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