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矮嵩草
                            
                             
                                繁殖对策
                            
                             
                                移栽试验
                            
                 
                
                
                
                        摘要:
本文从矮嵩草的生长规律、放牧扰动下的繁殖对策以及人工移栽试验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探讨了矮嵩草生长的一般规律,新分蘖(芽)的发生,生长以及成熟,死亡和分株的形成过程;不同大小株丛在不同放牧强度下分蘖数、分株数、生殖枝数以及株丛面积的变化反应;株丛、分株、复合分蘖、单分蘖的移栽成活情况以及分蘖数的增加,不同留茬高度刈剪处理下的生长增殖特点。结果如下:
	1.矮嵩草的芽多在一个分蘖的第2或第3片叶内产生,一个分蘖在一个生长季可产生4枚芽,到生长季结束时叶片最多达5片,夏秋分蘖产生的新芽在生长季结束时叶片只有2-3片,当芽大约生长出第5片叶时,根通常在分蘖节的背面或侧面长出。分蘖产生新芽,即为二龄分蘖,标志着该分蘖在营养上已发育成熟,分蘖生长3-4年后,在主分蘖的中央产生一个没有分支的花芽,多在秋季入冬前已发生,少数在春季产生,第2年春季返青时小穗已明显分化,标志着该分蘖已进入有性繁殖阶段。
	2.矮嵩草在5月中旬已完成抽穗,6月上旬左右进入盛花期,6月中下旬至7月初已形成果实雏形,7月底和8月上旬果实已基本成熟。平均每穗结实3~7粒,约48%的雌蕊发育成果实。花序长9.5~11.9mm,小穗数7.2~10.2个/花序,小穗长4.1~5.1mm,雌花数6.2~13.7个/花序,雌花/小穗为0.71~1.60个/小穗,果实数3.0~6.6粒/花序。矮嵩草分蘖的自然衰老死亡主要是二龄分蘖的死亡和营养分蘖生长发育成生殖分蘖,经开花结实后死亡,活分蘖组就成为分株。随着无性系株丛年龄的增大,矮嵩草常形成“环”状株丛。
	3.不同放牧强度对不同大小矮嵩草无性系株丛的影响不同。不同放牧强度对大株丛分株数、分蘖数和秆数的影响不大。放牧适中有利于分株数的增加,而放牧过轻或不放牧不利于形成分株。各种株丛平均秆分蘖数在不同放牧强度间无显著差异,不同强度放牧经5年后,对矮嵩草株丛的平均秆数的影响不大。株丛面积与株丛平均秆分蘖在不同放牧强度间无显著差异。
	4.在生长季结束时不同的刈剪处理间分蘖数有极显著的差异。株丛的平均每分蘖叶片数在不同刈剪处理中变化不大,而分株的每分蘖叶片,留茬3cm和不刈剪时差异极显著。株丛的叶移栽后有较大幅度的生长,最高平均达19.8cm,分株的叶片最高平均达12.4 cm,而复合分蘖的叶最高平均达10.3 cm。复合分蘖的增殖最快;不刈剪时增殖较快,留茬太低时增殖较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