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后现代
后现代管理
管理理论
思潮
摘要:
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以来,有两大社会变革因素改变着企业的行为方式,在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的同时,企业管理的变革正悄无声息的进行着,其主要特点是以产权模式的变更为中心,弘扬人的主体性,颠覆传统的组织经营管理模式,变革企业的组织文化。在科技和管理变革这两大力量的共同作用下,企业从根本上改变了其行为方式,也破坏了传统管理模式的关键假设。然而,在现代管理理论研究中,学者们往往注重理性因素和科技对企业管理理论的影响,尤其是在对古典管理理论的传承和发展的研究中,在历史归因时,毫无例外地将理性因素和科技作为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而将同样起着重要作用的非理性因素忽略了。事实上,企业管理变革所产生的新的企业组织形式,新的产权模式,新的企业文化,新的人性假设等,正是在新的时代企业活力的源泉,正是这些管理的后现代转向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管理行为。当代的企业经营模式、产权模式和企业文化以及知识工作者的作用已具有明显的后现代性。后现代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强调主体的自治与自由平等与包容,注重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对话。尤其是产权模式的变更使得管理层与普通员工的命运相连在一起,他们之间的界限不再以财产和一起为基础的管理权来划分,而是以知识来划分了,知识成为话语权了。经营模式的创新使得组织更加灵活,能能够有效的应对企业日益剧烈的环境变化。
同时,后现代管理作为一种后现代思潮下的管理模式,其理论本身也具有颠覆性的作用。后现代管理从批判现代管理出发,对组织整体观、文化消费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有机体和适应性的观念、人的内在性、复杂的不确定性环境、文化多元性、打破中心的边缘化、组织结构网络化、以及女性主义文化等影响企业发展的方面都进行了相应的管理变革,使得当代企业管理更具柔性的特点。
然而对现代管理进行批判的同时,我们应当看到后现代管理并不是对现代管理的一味摒弃,而是批判性的扬弃,吸收和采纳其合理性的部分。而现如今的有些后现代管理理论研究在批判现代管理的基础理性的同时,对非理性往往过度推崇,这就犯了理性主义在历史发展中同样犯的错误,其研究理论称包容与讲求多元化的同时,过于抽象和片面的用非理性分析具体问题,往往矫枉过正,甚至走向了极端,使人们对理性失去了信心,很容易陷入一种用绝对非理性的态度处理复杂的现实问题,迷恋非理性,狂热的执着于所谓的非理性带来的一些成绩。对宏大叙事的否定,容易使人偏离以其为基础的效率的追求,也会导致管理工作者对宏观结构性分析的抛弃,致使管理工作者就无法从宏观角度理解服务对象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从而无法达致对服务对象的深入理解,严重影响了服务质量。后现代管理否认普遍性标准的存在,认为一切都是相对的多元的,这些观点有可能使企业管理实践失去了基本的标准和方向,使企业在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时,变得更为保守。另外,后现代管理尊重不同个体的个性和价值选择,包容边缘群体,否决主流价值,这很容易使拥有完全不同的主观经验与价值视角的不同个体各行其是,很难形成一致认同的事实。从而使企业没有强大的凝聚力,共同的愿景。后现代管理强调更多的是理论层面的抽象思考,对具体的实务操作考虑较少。后现代管理的很多观点带有明显的理想化色彩,由于离事务情景较远而很难在实务中应用和实践。后现代管理否定管理精英们的霸权主义,然而对这种霸权的否定容易形成新的霸权。另外,过分鼓励个体与主流规范对抗,肯定也会影响现存管理秩序的稳定,从而可能会给管理工作带来混乱,而压制其发展。
本文由后现代管理的特点、后现代管理的贡献、后现代管理的缺失以及后现代管理的启示四个部分构成。通过对后现代管理的得与失的分析,认为后现代管理是在后现代思潮之下的一种全新的管理思想,在给管理工作带来新的突破的同时,管理者应该清醒的认识到任何一种管理理论都有其适用的范围,都存在其理论的弊端。用后现代管理理论分析和指导管理实践的同时,应当认识到理论和实践是有一定的距离的。面临一种新的管理思想,我们值得庆幸的是它给我们的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指导方向,但是我们不能盲目乐观的全盘接受,而一味的摒弃过去一直沿袭的管理当中的合理性成分。而是要针对后现代际遇下的中国的具体国情,在阐述后现代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对后现代管理当中的合理性成分和传统管理的合理性成分进行结合,进而用来指导具体工作。
文章在对后现代和后现代管理进行全面而客观的阐述基础上,对后现代管理的“得”与“失”进行分析。对后现代管理的发展进行追溯和评价,对其发展的由来,存在的误区都进行了深刻的解析。与现代管理相对比分析,对后现代管理带给组织的变革,结合当前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从整体上、全面性的进行归纳总结和分析。提出了如何正确看待后现代管理,避免后现代管理与现代管理两极对立与断裂,并提出了一些如何正确看待组织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