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运动性贫血
营养补充
脾脏
摘要:
运动性贫血限制运动成绩提高,机制复杂且不清楚,是体育科学研究中的重点内容之一。红细胞生成减少和破坏增加是运动性贫血发生的两个方向,脾脏作为红细胞破坏的主要场所,在运动性贫血中发挥怎样的作用少有报道。本研究通过建立运动性贫血模型,对运动性贫血大鼠进行两种不同方式的营养补充,观察运动性贫血状态下和营养补充时大鼠的脾脏的形态和功能变化,研究运动性贫血和脾脏的相互影响。
5周的长时间递增负荷跑台运动建立大鼠运动性贫血模型后,大鼠随机分为运动组(8只)、运动+补充铁制剂组(8只)、运动+补充中药阿胶制剂组(8只)继续训练4周,运动+补充铁制剂组、运动+补充中药阿胶制剂组进行相应的营养补充。实验结束后测试血象、脾脏形态、骨髓象相关指标观察,结果表明:
1)长时间递增负荷跑台运动,运动组的大鼠持续运动性贫血状态,运动+补铁组、运动+阿胶组的大鼠进行营养补充后扭转了运动性贫血状态,补充中药阿胶制剂的效果要好于补充铁制剂的效果。
2)持续运动性贫血状态的运动组的大鼠,其脾脏重量减轻,脾脏指数增大,脾脏大小没有明显的变化,指标的变化不能判定脾脏肿大。两种营养补剂对脾脏没有明显影响。
3)运动性贫血发生时,大鼠骨髓象提示造血系统功能下降,脾脏功能亢进没有发生。造血系统功能下降可能是大鼠发生运动性贫血的主要发生机理,而非脾脏功能亢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