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浙江民歌
轻吟软语
吴语
声调
语调
摘要:
不同的环境是孕育不同艺术的源泉和土壤。方言是一个地方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居民的心理环境共同孕育的产物,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当地民歌的音乐形态。吴语是中国吴越地区的语言文化,是汉语十大方言之一,主要分布在长江下游以南地区,其中,浙江省使用吴语的人数最多,孕育而生用方言吴语演唱的浙江民歌。小调是浙江民歌最主要的音乐体裁,加上海洋文化对浙江风土民俗定型过程的影响,清新秀美、委婉甜润的音乐风格成为浙江民歌区别于其他地区民歌的主要特征,而方言吴语是影响该风格形成的关键因素,对浙江民歌的旋律形态具有一定的制约和发展作用。目前,已有研究表明,唱词的声调对唱腔旋律的制约作用比声母韵母更显著,尤其是中国传统音乐。因此,本文基于浙江民歌腔词关系,主要研究方言吴语的声调和浙江民歌旋律形态的内在联系,同时,发现吴语的语调在浙江民歌中对旋律形态的作用,总结出浙江民歌“轻吟软语”的音乐风格。然而,以往研究大都从音乐本体探讨方言吴语在浙江民歌中的重要性,从听感和语感出发讨论浙江民歌的演唱表达问题,较少关注方言吴语内部的主导因素以及在作品中的具体表现。本文将从物理声学的现象分析浙江民歌腔词关系和演唱问题,共分为五章。以研究分析方言吴语的声调和语调特征为理论基础,前三章主要分析了吴语“软语”特征形成的原因,突出吴语声调和语调的特殊性;第四、五章旨在探究吴语声调和语调与浙江民歌“轻吟软语”音乐风格的内在联系,以及浙江民歌实际演唱的问题。本文对浙江省三个不同地区的民歌和特定的声调进行声学实验,运用Studio One 5宿主软件和Celemony Melodyne Editor插件,对作品唱词念读的声调调值和唱腔旋律的音高进行检测,将实验结果比较分析后得出结论并反复验证。最后,基于实验结论对浙江民歌“轻吟软语”音乐风格的演唱表达提出具体要求和实践方法。鉴于本文对以上三个主要问题的研究,论文的结论如下:第一,本文发现,吴语“四声八调”的调类格局和复杂的调拱结构为“软语”特征提供重要前提。大部分地区吴语声调的调值较普通话更低,调型复杂多变且曲折性更高,调域较窄,动态范围较普通话更小。这是吴语听感上“软”的根本原因。从语调上看,吴语入声调的长调化使得原本短促的收束感变成舒展的延长,“包络式”的变调模式能够使得不同调式连读时更加流畅柔和,重音特点基本是前字为重,声调为高,以至语势为降。包括吴语小称调的弱化,以及调类的归并和调值趋于相似的特点,使得吴语听起来平稳流畅、舒缓自然。第二,本文通过对乐清吴语八声声调调值的音高、乐清山歌《对鸟》唱词念读声调调值、《对鸟》演唱旋律音高进行检测,发现唱词念读声调调值和演唱旋律的音高走向基本一致。然后,通过浙江省其他地区的民歌——宁波灯调《马灯调》和东阳山歌《韭菜歌》,验证此实验结论的普适性和科学性,发现吴语的声调能够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发展浙江民歌的旋律形态。同时,吴语的语调对浙江民歌旋律形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装饰音和衬词衬句的使用上,不同的题材反映了主人公不同的情绪情感和基本态度,因此需要不同的演唱语气,而装饰音和衬词衬句往往是最能体现语气变化的。第三,在浙江民歌的演唱表达问题上,要想把握好“轻吟软语”的音乐风格,在学唱之前,表演者应使用吴语准确地念读唱词,体会声调和语调的特点,再代入旋律中进行演唱,唱词的韵律感才会表达得更加流畅自然。同时,还要注意旋律中大量出现的倚音、滑音、颤音、波音等装饰音,它们既反映吴语曲折变化的调型特征,又体现语调语气的变化和对比。唱词中常出现的“哎”、“罗”、“里格”、“哪”等衬词,多用于句尾,且日常用语中多为短调或轻声,在演唱时需根据主人公的情绪突出语气感。在旋律特点上,吴语调类繁多、调型不一,因此歌曲旋律比较细碎灵活,常有一字一音的节奏形态,演唱时要适当增加横膈膜的弹性,唱歌的共鸣点要小而集中,保证旋律的连贯性和流畅性。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浙江南部地区和北部地区吴语声调的略微差异,北部民歌更阳刚、豪放,而受海洋文化更深的南部民歌则更加阴柔、婉约、富有灵性。最后,在舞台动作上,需要尽量模仿江南地区人们的眼神、表情、手势、形体等,表现一种含蓄而又灵动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