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时间
节奏
事件
生成
摘要:
两次世界战争之后,电影的时间性呈现问题,日益成为沟通个人记忆与历史真实之间的关键。战后一代出生的比利时导演香特尔·阿克曼,无论是在个人及其家庭历史的遭际,还是在导演本人的创作访谈中,多次强调电影创作中的时间流逝性问题。本文将从阿克曼电影中的时间性呈现出发,并结合导演的三段创作期的代表性作品,综合分析其影片中的时间处理及功能要义。影像中的时间处理问题,一方面离不开时间的顺序性序列;同时,更关乎时间性,即时间的流逝性本身在观众个人感知层面所激起的涟漪。观众意识流与影像时间流在观影的当下,产生的交叉运动与心灵变化,既关乎影像时间流的节奏问题,又包卷着节奏中所内蕴的潜能。而电影叙事中的情节设计,也在虚构叙事的时间设计层面,承载并释放着时间性维度的生成问题。所以本文主要从时间-影像、感知-影像、节奏-潜能、事件-生成这四章作为章节设计,具体从以下论述思路展开:第一章主要从时间-影像的角度,对香特尔·阿克曼从电影本体论的独特性做出时间史、电影史的梳理与分析,为论文将要展开的章节,提供相关的理论对话脉络。第一节通过对时间观念史的梳理,从时间二性和顺序性之思两方面出发,突出时间的顺序性在现代社会所引起的问题。第二节接续时间观念史中的柏格森与德勒兹对时间-影像观点的哲思,展开电影理论史对电影本体论的探索与反思。第三节从香特尔·阿克曼对“时间”的访谈入手,将阿克曼的时间观念与柏格森的“绵延”时间观念进行对话,并着意分析阿克曼对观众意识流的强调,以及在影像时间变奏层面所做的独创性实践。第二章主要结合香特尔·阿克曼早年前往美国的探索期创作代表,即“纽约三部曲”——《房间》、《蒙特利旅馆》、《来自家乡的消息》,来分析导演对电影的时间与空间做出的形式探索。第一节先是勾勒阿克曼与美国实验电影之间的实证及影响材料方面的分析,然后延用德勒兹在时间-影像研究中提出的“纯视听情境”概念,展开阿克曼实验电影期对空间化时间的释放。第二节在沿用柏格森与德勒兹所提出的回忆影像的驱动机制这一基础上,从《房间》中的“感性分配”出发,着意分析阿克曼的摄影机对准同一个空间的三次重复性摇摄,对观看者的感知层次所形成的三重差异感知。第三节主要从《蒙特利旅馆》、《来自家乡的消息》中的封闭与敞开出发,展开分析阿克曼所使用的装置暴露、框中框,声画分离等实验手法,如何在看似阻滞的时间影像中,为个人记忆搭建起一个共通的公共时空。第三章从节奏-潜能角度,通过结合阿克曼在重返欧洲的调整期所创作的影片,来分析导演对早期实验电影的反思与意义所在。第一节阿克曼从电影整体节奏的设计入手,突破了早期实验电影近乎于自然还原主义的影像呈现;以多重奏的虚构时间,为观众蓄能。第二节从日常生活节奏的双重性出发,分析阿克曼是如何在段落化的日常叙事中,聚焦全昼、或是全夜中潜伏的矛盾性。第三节从身体节奏入手,分析阿克曼如何通过演员的身体调度,颠覆传统的身体叙事等级制。第四章从事件-生成视角,将阿克曼后期创作影片与其人生经历结合进行分析,以透视其后期创作的多重承担。第一节从事件思想史的角度,分析香特尔·阿克曼的反事件性特色及原因。第二节着意分析事件发生所涉及的时间悖谬性,如何在阿克曼的断裂、重复的叙事手段中得以转移。第三节围绕事件的绝对独异性,分析阿克曼如何在影像叙事中,展开作为他人的他者与观众在当下的交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