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新化方言
塞音
实验
声学参数
摘要:
有关新化方言的研究成果较少,而有关新化方言实验研究成果更是少之又少。本文结合实验语音学的研究理论,运用实验的方法从浊音起始时间、塞音后接元音的起始音高、频谱斜率、谐噪比、基频微扰以及振幅微扰等方面研究了新化大熊山(属于圳上镇)、西河镇以及炉观镇方言塞音的声学特性。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主要对新化的历史、地理、文化、语言等情况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并详细阐述了有关新化方言语音方面的研究现状、湘语、吴语塞音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二章对本次实验的实验设计、录音材料、录音设备、录音人、测量与统计分析方法以及方言录音的背景材料等进行了说明,对本次实验的声学参数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此外,本章还区分了语音发声态中的几个容易混淆的概念。第三章至第六章是实验部分,主要从浊音起始时长(VOT)、塞音后接元音的起始音高、频谱斜率、谐噪比(HNR)、基频微扰(Jitter)以及振幅微扰(Shimmer)等方面研究了新化大熊山、西河镇以及炉观镇的塞音,由于元音与辅音是相互作用的,因此本文也从元音的声学特性方面出发以更好地研究塞音的特性。通过对每个声学参数的实验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在本次实验研究中,大熊山存有带音,是“真浊音”,不同于吴语的“清音浊流”与“气声”、“弛声”。西河与炉观方言里并未发现带音,但却存在气声,且元音起始音高、频谱斜率(H1-H2、H1-A1、H1-A2、H1-A3)在这两地方言塞音的区分上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信噪比、基频微扰以及振幅微扰在大熊山与西河方言塞音中发挥作用,在区分炉观塞音的作用上则并不明显。最后一章结语,主要是对本文实验研究的结论进行总结,解释了新化浊音清化主要是因为浊音较之于清音而言,发音更费力,此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当地人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多,受普通话影响的成分较大,因此,当地的浊塞音走向清化并渐渐消失。新化方言中不存在舌根带音,这主要归结于发音部位的关系,发带音本身就不好维持,而舌根部位靠后,因此,舌根带音更加难以发出。本文最后就此次实验的不足与局限进行了详细的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