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汉语
语调
声调
突厥语族
偏误
摘要:
人类语言普遍存在语调,但非声调语言与声调语言的语调模式存在差异——声调语言除了语调外,还存在通过高低起伏作为音位的声调——语调与声调的共存,使声调语言的语调表现形式有自己特殊的规律,汉语便是如此。在华留学生中,存在大量的母语为非声调语言的汉语普通话习得者。随着“汉语热”的持续,留学生对于汉语能力的要求日趋加深。他们在经过初级阶段学习后,对声调语言这种语调特殊结构的掌握情况如何呢?会否忽略声调与语调中的某一方,使得原本共存的二者失去平衡?突厥语族是阿尔泰语系三大语族之一,广泛分布于西亚、中亚和北亚地区。其语族内各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等均存在相似性,且大部分可以互通,整体具有统一性。历史上突厥民族与中华民族长期接触,且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展开后越来越多沿线国家学生来华学习,以该类非声调语言作为研究对象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及现实上的实用性。本文意在通过采集突厥语族母语汉语学习者在中级阶段的录音,考察其语调、窄焦点重音调的发音状态,并考察其声调受语调的干扰情况。文章选取6名暨南大学华文学院突厥语族中级水平汉语习得者为实验组、2名普通话一级乙等水平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为标准组,筛选HSK大纲五级词汇、句子,编制字表、词表、陈述句表、疑问句表、双子句疑问句表、重音句表。通过采集实验组、标准组语音,用Praat软件提取pitch值,对比实验组与标准组发现,学习者基本可准确发出单字读音,而随着复杂性的增加及句子中语调的进入,其读音准确度迅速下降。本文认为有两个原因造成这一结果:第一,声调的训练不足;第二,语调的训练缺失。为进一步查明原因,本文分别对两位实验组受试者及一位汉语教师进行录音采访。采访结果不仅验证了以上结论,还使我们还进一步发现目前的华裔、亚裔、欧美裔分班教学法存在科学性、针对性不强的问题。文章的最后,本文提出在中级阶段引入“边界调”研究的相关成果,进行调域、调型的专门训练及“语调重音”的教学建议,并提出“语别化”分班的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