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常德丝弦
唱腔
唱词
音调
节奏
句式
摘要:
常德丝弦是湖南常德地区广为流传并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曲艺艺术,由明清时期江浙一带的商人经长江流域传入到洞庭湖畔,距今约300多年的发展历史,于2006年被批准列入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因采用常德方言演唱且使用扬琴、琵琶、二胡、三弦等弦乐器伴奏,故名常德丝弦。以唱为主、以说为辅、说唱交叉是常德丝弦的表现形式,其音乐结构可分为“牌子丝弦”、“板子丝弦”、“混合体丝弦”三大类。常德丝弦是语言与音乐紧密融合的艺术形式,在腔词关系上讲究“按字行腔”、“字正腔圆”,忌“倒字”、“破句”,本文立足于音乐本体与语言学的结合,以音乐与语言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为切入点,通过实地调研和学唱曲谱,结合音韵学、方言学、民族音乐学、音乐美学的知识,从音调、节奏、句式三个方面结合具体谱例来综合探究常德丝弦唱腔与唱词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本文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为“常德丝弦与常德方言关系研究”,阐述常德丝弦的历史发展进程和音乐特征,从整体上分析常德丝弦发展的背景与常德方言的语言特征。第二章为“常德丝弦腔词音调关系研究”,通过谱例论述常德丝弦唱腔旋律与常德方言在音调、语调上的结合关系,唱腔旋律的走向受语言音调和语调的约束,在常德丝弦中,腔词音调关系相顺的比重大于相背,从而说明了常德丝弦的规范性。轻声变调是常德方言特有的特征,常德方言的轻声调音节不短,音强也不弱,因此对于唱腔旋律的处理也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第三章为“常德丝弦节奏关系研究”,结合谱例剖析唱词习惯轻重音、特殊轻重音、节拍重音与唱腔旋律的制约关系,按照于会泳先生《腔词关系研究》一书中对“腔词节奏关系”的阐述:唱词习惯轻重音、特意轻重音与唱腔结合时,唱腔节奏的强弱位置在保全自行规律的同时,须与唱词的轻重音位置相吻合,从而达到腔词的相顺结合。“破句”的毛病出现在“腔词节奏段落关系”中,“破句”是指词逗被乐型拆破,从而导致唱词意义的支离破碎,笔者结合少量谱例对“破句”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第四章为“常德丝弦腔词句式关系研究”,唱腔与唱词的变化手法丰富多样,其构造规格不是绝对固定的,但是是相对固定的,这其中蕴含着一定的规律,笔者将结合谱例对常德丝弦中牌子丝弦和板子丝弦的唱词、唱腔在句式结构上的变化进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