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男子
100m跑
步频
节奏
摘要:
短跑属于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目,对其主导竞技能力的分析可以看出,不仅要求运动员具有良好的力量、协调性作为基础,还需具备较高的跑速。其中人体在完成跑动中所表现出的控制动作的时空能力称为速度节奏,从某种意义上说,频率更是节奏的体现。通过整理文献发现,多年来中国运动员一直有着步频普遍较快的特点,在发挥自身特点与优势,发展步频方面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与方法,近几年100m成绩也取得了较大突破。但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后发现,以往对100m步频节奏的研究普遍为“阶段性比较研究”,在反应运动员精确步频变化上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另外随着高速摄影技术的不断发展,针对人体运动中快速位移的分析更加细致,对于想要进一步提高成绩、缩小与世界优秀运动员之间的差距来说,就要求人们必须深入认识影响比赛成绩诸多因素的内在相互关系。因此论文主要选取2015年北京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100m决赛、2016年里约奥运会男子100m决赛、2016年全国田径锦标赛男子100m决赛、2017年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男子100m决赛、2018年国际田联钻石联赛巴黎站男子100m比赛数据资料为研究样本,以男子100m短跑运动员步频变化的规律性特征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录像解析发、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等方法,重点研究当代男子100m短跑运动员步频节奏变化规律,以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认识运动员在100m全程跑动中步频变化的规律,为我国短跑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通过研究发现:1)男子100m跑成绩与最高步频及其首现单元均呈现显著性正相关(r=0.447、r=0.463,p<0.05),并与最高步频累计出现次数呈现显著性负相关(r=0.466,p<0.05),反映出运动员在一定范围内通过控制过高的步频,适当延长达到个人最高步频的时机,保证一定的最高步频出现次数对于取得优异的100m成绩具有重要意义。2)运动员全程步频节奏呈现向右倾斜、左高右低的“へ”状。其中国外运动个人最高步频普遍出现在第8单元(16~17步),最低步频普遍出现在起跑第一单元时;而国内运动员最高步频普遍出现在第6单元(12~13步),最低步频普遍出现在终点撞线阶段。3)男子100m运动员步频普遍在起跑后前3单元(6~7步)左右呈现为快速线性上升的趋势,在终点冲刺最后三单元处多表现为不可逆的步频下降趋势;与国内运动员较高波动的全程步频节奏相比,国外运动员普遍有着起跑加速阶段步频初始点高,步频上升至最高步频时波动平缓,终点冲刺阶段步频下降幅度小的步频节奏特点。4)国内运动员虽然在最高步频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在保持亚极限步频的能力方面(较高步频控制力)与世界优秀运动员差距明显,国内运动员这种过度追求过高步频表现的特征,不利于全程步频节奏的保持。5)苏炳添刷新全国纪录时步态变化表现为适当降低起跑阶段的步频,从而提高了其全程步频节奏的流畅性。对其来说今后以完善途中跑节奏(尤其保持步频的相对稳定性)是再创辉煌的关键。6)谢震业最近两年来三次刷新个人最好成绩,表现为在保持一定步频稳定性的情况下,通过适当降低平均步频,提高步长来创造个人最好成绩。今后适当提高其步长储备来增加冲刺阶段的相对竞争力,是一条相对经济、符合目前世界100m短跑发展规律的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