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英语口音
可理解性
听者因素
摘要:
针对口音的可理解性可分为口音程度、理解难度和与可懂度三个层面,并呈现在理解程度上由表及里,认知加工上难度逐渐增大的递进关系(Munro&Derwing,1995a)。国际上针对口音的可理解性相关研究均认为口音程度与可懂度的相关性不显著,但研究多关注音段层面,未综合探究音段与超音段特征的影响,缺乏全面性;针对中国学生英语口语的语音可理解性研究更为少见,多聚焦于口音差异,对于音段与超音段特征影响可理解性缺乏系统研究,且仅有的少量研究尚未区分刺激材料的口音程度和听者英语水平的高低。然而,口语产出的语音可理解性与交际沟通成败与否的关系十分密切,有必要开展深入研究。本研究选取60段中国大学生英语演讲的音频数据作为刺激语料,包括了从近似母语者到外国口音极重等英语口音不同程度的语料;邀请3位语音教学专家进行口音程度等级评分,确保口音程度的多样化。29名中国大学生和10名英语母语者作为被试,并对英语水平进行了区分。针对可理解性的三个层面,分别设计了口音程度评分、理解难度评分及句子听写任务,所有受试依次完成三个任务后随机抽取22名受试(含中国学生和英语母语者)进行后续访谈。通过混合效应模型定量分析和访谈数据定性分析,本研究旨在回答两个研究问题:(1)演讲者的口音程度与感知者的理解难度及可懂度三方面的关系如何?听者因素(母语背景和英语水平)是否具有影响作用?(2)口音程度中的各语音因素(发音、词重音、句重音、语调、节奏、语速、流利度、清晰度等)对感知者理解难度和可懂度影响程度如何?听者因素(母语背景和英语水平)是否具有调节作用?研究发现:(1)发音人的口音程度与感知者的理解难度呈中度正相关,与可懂度的相关性弱,说明口音程度高并不一定导致可懂度的降低,证实了前人关于口音程度与可懂度相关性不显著的结论;同时所有中国被试对口音程度和理解难度的评分均显著高于母语者,证明了“中介语言语可理解性优势假说”的存在(Bent&Bradlow,2003);中级英语水平者在句子听写任务中的正确率显著低于高水平者和母语者,高水平者与母语者无显著差异,这说明英语水平在理解中的重要作用。(2)从对语音八个维度的分析来看,影响可理解性的程度存在异同。就口音程度而言,各语音维度的影响程度依次为:发音、句重音、节奏、语调、词重音,体现出口音程度更依赖直觉判断,同时母语者和高水平者对句重音、节奏和语调等韵律特征更为敏感,反映了母语背景及英语接触量的影响;就理解难度而言,各语音维度的影响程度依次为:发音、清晰度、重音、流利度、语速、语调,反映出输入质量与意义加工的难度相关,而语速对中级水平者影响更甚,重音和语调对母语者和高级水平者的影响更大,揭示了英语水平对意义加工模式的影响;就可懂度而言,发音仍是主要影响因素,进一步的访谈结果揭示了发音、清晰度和重读信息的重要作用,同样,母语者对语调变化更为敏感。本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意义。理论上,本研究的发现进一步厘清了语音可理解性各层面之间的关系,证明了前人口音程度与可懂度相关性弱的结论,并通过听者因素角度补充了中介语言语可理解性优势假说,为二语语音可理解性研究提供了重要实证证据;实践意义上,本研究揭示了影响语音可理解性的语音因素,以期引起师生注意,并为英语语音教学和语音评测提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