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拉萨藏语
超声舌位
元音
协同发音
摘要:
本文主要基于发音音系学和协同发音理论,利用超声波检测技术对拉萨藏语元音进行了发音舌位和元辅音间的协同发音现象的观察,是利用发音生理仪器对少数民族语言的发音生理特征进行研究的一次尝试。文章共有六个章节。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对本文的研究背景、理论基础及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介绍了发音音系学理论及协同发音理论,并对利用发音生理仪器进行的发音舌位研究成果及元辅音间的协同发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第二章介绍了实验设计与研究方法。首先提出了本文的研究问题与假设,接着详细介绍了具体实验方法,包括研究所使用的实验工具、实验语料、实验对象、具体的实验操作流程、以及后期数据的处理方法。第三章在发音音系学理论的框架下,通过超声图像观测了拉萨藏语中五个基本元音/a/、/i/、/u/、/e/、/o/的发音舌位,并对元音发音稳定段的舌形做了SS ANOVA分析,得到了五个基本元音的舌位分布格局为:元音/i/和/e/的舌位呈前拱峰,即右上-左下延伸态势,元音/u/和/o/的舌位呈后拱峰,即左上-右下延伸态势,而元音/a/的舌位较为居中,呈无明显拱峰,即左-右延伸态势。此外,还提出了对拉萨藏语元音舌位音姿特征的描述方式,分别对舌尖的抬高降低、舌形的拱起状态以及舌根的前伸后缩进行描述,能够对元音间的舌形差异进行有效区分。第四章在CV结构中研究了相同发音部位不同发音方法的辅音对元音的协同发音的影响及相同发音方法不同发音部位的辅音对元音的协同发音的影响。第一部分分别对唇音(p、p?、m)、龈音(t、t?、n、ts、ts?、s)、龈腭音(t?、t??、?、?)、卷舌音(t?、t??、?)、硬腭音(c、c?)、软腭音(k、k?、?)后接的元音进行了分析。第二部分分别对塞音(p、t、k、c)、塞擦音(ts、t?、t?)、擦音(s、?、?)、鼻音(m、n、?、?)后接的元音进行分析。元音间舌形差异的比较主要通过R语言软件包对舌位数据进行SS ANOVA分析,对舌形的主效应曲线和交互作用曲线进行观察来分析舌形间的差异。小结部分总结了不同类型的辅音对元音的协同发音影响程度的差异性表现。第五章在CVN结构中,对三个鼻音韵尾(/m/、/n/、/?/)前的元音进行舌位观察。舌形观察发现,/m/和/?/前的元音舌形不发生显著变化,/n/前的元音舌形会发生变化。/n/前的元音舌体都更加前伸,舌尖抬高,拱起部位更加靠前。这是因为发龈鼻音/n/时舌前部的抬升和前伸,牵引了整个舌体的前伸,与发元音时的目标音姿重叠,使得发元音时舌体形态改变,造成了音变。而/m/和/?/的目标音姿与发元音时的发音动作不构成冲突,因而不存在对前接元音的协同发音影响。第六章结语部分总结了本文的主要研究问题及初步结论,总结了元辅音之间协同发音的规律和影响协同发音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