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青少年100m运动员
步频
节奏
摘要:
首先,100m跑是一个集速度、力量、柔韧、灵敏、耐力等素质于一体,并以速度作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周期性运动项目,步频与步长是影响速度的两个核心因素,动作速率是保证速度的前提条件;其次,在100m跑进过程中,运动员的神经肌肉会受到大脑皮层运动中枢的管控及多个供能系统综合参与,因此会表现出不同的变化特征,这个变化特征我们称之为“节奏”,良好的节奏是运动员合理搭配供能系统及合理运用技术的标志,也取得良好成绩的关键;最后,青少年正处于各项运动技术成型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形成的技术或动作很可能会伴随其一生。因此,结合以上几点,本研究以2020年全国U系列通讯赛(山东赛区)短跨接力项群赛与2020年山东省田径锦标赛(威海赛区)的青少年男子100m运动员(U18组别)的全程步频节奏特征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选取2015北京世锦赛、2016年里约奥运会部分世界优秀运动员的100m全程步频节奏特征作为对比,通过文献资料法、录像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等方法对青少年男子100m运动员全程步频变化规律进行剖析,寻找青少年男子100m运动员在全程步频表现上与世界优秀运动员的差距,并试图分析造成差距的原因,以期为青少年男子100m运动员的训练提供针对性的指导。以下是本研究所得结论:1)青少年男子100m运动员的成绩与最低步频呈高度显著性负相关(r=-0.426,p<0.01),与全程步频变异系数呈显著性正相关(r=0.328,p<0.05),并与最高步频下降率呈高度显著性正相关(r=0.357,p<0.01),说明最低步频大小及全程步频节奏稳定与否,是决定青少年男子100m运动员成绩好坏的关键因素。2)青少年男子100m运动员整个加速段表现出明显的次最高步频单元占比小、全程步频节奏不稳定的特点。相反,世界优秀运动员步频增长则相对较缓,且该段占比较大。3)青少年男子100m运动员与世界优秀运动员的最低步频均出现在起跑后的约第1单元(第2~3步),但前者数值相对更小。适当提高最低步频,不仅有助于提升全程步频节奏的稳定性,还能极大避免对步长产生不利影响。相反,继续提高最大步频,则会对全程步频节奏产生不利影响,并最终影响成绩。4)降低疾加速跑阶段步频增长率,尤其是起跑后前2单元左右(4~5步)的步频增长率,能够合理优化各阶段占比,并有效提升全程步频节奏。除此之外,平均步长也会在优化过程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发展。5)与以往认知不同,青少年男子100m运动员缓慢减速段步频下降较慢较为缓慢,速度维持过多依赖于步频。最终,这种维持速度的模式会造成步频节奏的紊乱。6)对比全程总步数相近的世界优秀运动员来说,起跑后前2单元步频增长过快、次最高步频维持能力弱、全程步频分配不合理等特点,适用于青少年男子100m运动员中的个例。不过好在本文所涉及年龄段的运动员大都处在速度素质发展的第2个高峰期,加之相对步频储备有余,若从优化全程步频节奏入手对其进行训练,成绩会有明显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