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黄乃亥土语
语音
词汇
语法
摘要:
一直以来,语言学这一现代化学科深深吸引了我,尤其用国际音标记录语言的方法使我对其充满了好奇心,认为很大程度上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因此,在系统学习语言学理论知识的过程中有了研究方言土语的想法,但处于对初步研究语言的考虑,选择了该土语作为研究对象。想从土语着手逐步研究方言,甚至想做出更大层次上的分析实现我对语言研究的憧憬和梦想。研究方言土语,对进一步认识语言本体及其蕴含的深层文化含义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一、语言和文化紧密相关。语言不仅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通过文献材料和活的方言口语材料的对比能够有效反映相应的文化现象等。另外,对方言土语进行研究,可不断深入对语言面貌的进一步认识,对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研究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比如,方言土语中保留的一些古藏文特征,可帮助我们追溯厘定前的藏语特点,以及相应的变化规律,有利于消除相关研究领域的疑惑。同样,古藏文文献包括碑文等材料,也为方言土语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二、对藏语教学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方言调查,可帮助我们理清口语和书面语的对应关系及规律。三、为方言和书面语之间的对比研究打下基础,找出演变规律,力求找寻适合藏语普通话的特点而提供有益的材料等。以上几点就是研究方言土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按目前的研究现状看,国内外研究安多藏语的人较多,但对部分方言土语进行研究的极为少见。而且多半研究的是同仁县农牧区混合语,研究农区方言的并不多见。王青山在论文“罗列赫及其所著《安多藏语研究》(法文版)”中提出,国外著名藏学家罗列赫( G·DE·Roerich 1920--1960)在他的晚年用法文写的《安多藏语研究》(1958),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地介绍藏语安多方言的专著。并说他的语言材料是藏族著名学者更敦群培提供的。由此得知,本书的研究材料属于同仁农区方言。但由于地域或所处环境等问题,部分词汇的发音或用法上与黄乃亥土语有细微的差别。而且王青山称这部著作在序言部分涉及到的问题虽多,却大都过于简略,对有些语言事实的描写也有值得讨论之处。国内汉族学者李方桂、王尧、瞿霭堂、黄不凡、张济川、戴庆夏等人也相继研究了藏语方言并有了各自的研究成果。他们当中有研究拉萨话的、也有研究康巴话、安多话的。关于安多方言,研究其总体特征的较多,但缺少单独对安多方言内部土语进行研究的成果。近几年藏族学者们也开始关注语言学这一现代化学科,华侃的《安多藏语词汇表》记录了拉萨、同仁、循化、拉卜楞等藏语的基本词汇发音,其中同仁话是以同仁县曲么村农牧区混合语为调查对象的。完玛冷智写的《安多藏语语音研究》中,注明材料来源为同仁农牧区混合语。该书以同仁话为例,运用比较先进的调查设备和研究方法描写了安多藏语语音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玉珍写的《现代藏语安多方言(同仁话)的语音分析》,在归纳同仁话的音位系统的基础上简单描写了语音变音特征,该论文的语音材料也是来自同仁农牧区混合语。南措吉的硕士毕业论文《安多方言词汇特征研究》,也是以同仁农牧区混合语作为研究对象,对安多地区的词汇进行了比较研究。因此,本人选择了同仁县黄乃亥乡农区土语作为研究对象。该土语有较突出的地方性语言色彩。同仁县黄乃亥乡位于青海省黄南州同仁县县境西北部,距县府驻地12千米,以藏族为主。辖日秀玛、琼吾、阿吾乎、奴让4个村委会。本文试图利用语音学、音系学、描写语言学、藏族传统语法理论,历史比较语言学和方言学等相关理论及其研究方法,先描写黄乃;亥土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等特征,再进行理论分析和比较。由于种种历史条件和地域关系,藏语形成了三大方言,各方言间出现交际障碍,从小没有受过教育的人们互相之间出现难以沟通的现象,有文化的人也需要以书面语作为纽带领会各自的方言特征才能相互沟通。因此,为了了解方言问产生差异及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参阅了大量关于藏区三大方言的研究成果,从中抽取具备典型特征的词汇作为书面材料,并做出了黄乃亥土语与拉萨话,康区藏语德格话、嘉绒话,以及与安多藏语玛曲话、拉卜楞话、循化话等的比较研究。通过大量词汇的对比分析,认识到了各方言间有无声调和语音内部的变化规律,借汉词方式,保留古藏文情况,语义关系问题、词性变化,以及是否继承和遵循传统语法规律等情况。同时,在加以分析方言间如何产生分歧的基础上,力所能及地提出了解决产生分歧的思路和方法。归纳音位系统等有效突出了黄乃亥藏语的三个特征:其一,语音方面,塞音、塞擦音有清、浊,送气、不送气音的区别。声母分单辅音声母和复辅音声母。复辅音声母由鼻化音或部分辅音声母前带喉音h形成。不出现清化鼻音。元音自成音节。央元音替代前高元音i和u的现象较多。除了"a tiao(打喷嚏声)”以外复元音很少出现。无声调但有习惯性音高。辅音韵尾t和1在口语中出现脱落现象。有些词汇在长期的应用中产生了增音、减音,语音同化等。语流音变通常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