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汉语合成词
构词法
语法
语义
语音
摘要:
汉语的构词法问题在传统训诂学里已零星提及,到了现代,其研究一般以1898年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做为起点,认为他“提供了现代化的构词研究雏形”。继《马氏文通》之后,汉语合成词的构词法问题逐渐受到汉语学界的关注和重视,相继出现不少研究成果。但是诸家分类各有不同,表现为:构词类型的不同;名称的不同;相同或相近的名类下所含的内容不同;对于一些词的归类不同等。这些分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学者研究角度各有侧重:或重于句法,或重于语义,或重于语音。本论文即从语法、语义、语音三个角度切入,结合基于《汉语大词典》整理而成的双音合成词语料,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传统汉语研究与西方现代理论相结合等方法,梳理了一百多年构词法研究的发展脉络并加以分析。第一部分是语法角度,比照句法结构研究汉语构词法的学者提出了偏正、动宾、并列、主谓、述补等各种分类。但是经过语料分析,发现单纯比附句法结构来研究汉语双音合成词的结构,对人们真正了解一个双音词的帮助其实并不大。因为在形式和意义这一对范畴当中,起决定因素的是意义,而非形式。第二部分是语义角度,对于汉语这种缺乏形式变化的语言,语义研究尤为重要。所以研究汉语合成词构词法,要深入到词语内部去挖掘词素与词素之间的关系以及词素义与词义之间的关系,并结合造词之初的词义去剖析其结构,探索在一个复杂的语义结构转化为一个固定的词语形式这一过程中的关键因素。第三部分是语音角度,分音节、声调、韵律三个部分介绍了汉语双音合成词的构词研究,这一部分是构词法研究的新视角,郭绍虞、冯胜利等人分别提出了“弹性说”和“韵律构词”等重要理论。总结分析,无论从语法、语义还是语音角度来研究汉语合成词的构词法,都有其可取之处。王宁指出的汉语构词的“非句法性”,提倡从语义角度研究构词规律,并非否认了从语法角度研究汉语构词的成果,相反,是要将二者结合起来,共同深化构词法理论,分立句法构词法系统和语义构词法系统,不同角度的研究共存共用,会更贴近合成词结构状况的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