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如皋方言
语法
重叠
附加
句式
变调
摘要:
如皋地处江淮官话与吴语的交界地区,方言过渡特征明显,叠置现象丰富,颇具研究价值。本文考察如皋方言的重叠和附加、句式以及语法变调等现象,与周边方言比较,从语言接触、历史层次等角度探讨语法特征的成因。全文共五章。第一章,绪论。介绍如皋地理历史概况、方言概况,综述方言研究现状,简述研究方法、语料来源和发音人情况。第二章,如皋方言的重叠和附加。分析如皋方言重叠构词构形的表现形式,认为如皋方言卷舌韵尾的“儿”是外来的,是北人南下的结果。第三章,如皋方言的句式。分别考察如皋方言的“把”字句、被动句、比较句、双宾语以及“个VP”问句,全面探讨如皋方言句式的特点。如皋方言的“把”兼做给予义动词、处置标记和被动标记,本文辨析“把”字句的歧义,认为与NP、VP的性质及二者的关系有关。分析“给”表被动的限制条件,指出“挨”“给”“把”三个被动标记的差异。如皋方言双宾句的宾语有两种语序类型,说明汉语方言双宾语序的分界线已越过秦岭—淮河一线南移,但尚未到达长江线。今江淮官话洪巢片、黄孝片、通泰片双宾句不同的句法表现,反映了语言竞争、叠置的不同阶段。如皋方言的差比句,“似”字句正被“比”字句逐渐替代。如皋及周边方言“个VP”与“VP不VP”的分布情况,体现了语言接触对语言演变影响的不平衡性。如皋方言处于过渡地段,两种说法并存,是异源叠置。第四章,如皋方言的语法变调。探讨如皋方言的否定变调、量词独用变调和小称变调。如皋方言已然否定副词“曾[tsh(?)(?)35/213]”通过变调表示否定,是屈折的语法手段。如皋方言量词独用有两种变调方式,变读为上声,时长延长,变读为阳平,音调升高,是不同的语义凸显方式。如皋方言小称变调的早期形式可能是喉塞尾,现在小称变调表小功能式微,已泛化为“准名词标记”,需与儿化、重叠叠加使用。三者共存是表小手段历史更迭的共时反映。第五章,结语。总结全文,指出如皋方言语法现象反映的语言接触、语言演变的一些共性。一、体现了语言接触的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体现在:(1)对同一方言区不同方言产生的影响不平衡;(2)对同一方言不同语法现象的影响不平衡。二、体现了汉语方言的语法层次。如皋方言语法现象可以离析出不同的层次,如“个VP”与“VP不VP”问句是异源层次,已然否定副词“曾[tsh(?)(?)35/213]”与“曾[tsh(?)(?)35]”是同源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