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阐释学
儒林外史
文化负载词
俄语
翻译
摘要: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文学史上讽刺小说的巅峰之作,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小说中涵盖了风俗习惯、婚丧嫁娶、诗词戏曲、科举官职、宗教祭礼等多个层面的中华民族文化信息,这些文化信息词语的民族文化意蕴深厚,在文学作品中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作品目前已被翻译成日语、韩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意大利、越南等多个国家的语言,足见其传播、影响之深远。Д.Н.Воскресенский的俄译本《Неофициальнаяисторияконфуцианцев》于1959年就开始在俄罗斯出版发行。本文从阐释学翻译理论视角入手,从斯坦纳翻译的四步骤出发,探讨俄罗斯的译者沃斯克列先斯基的俄译本《儒林外史》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问题,分析并归纳总结译者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所采用的不同翻译策略和方法技巧。论文采用文本细读法对小说的俄译本进行定性研究,首次从阐释学的角度分析了《儒林外史》俄译本中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情况。希望能给以后《儒林外史》的研究者提供一点借鉴意义。论文的绪论部分介绍了阐释学翻译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儒林外史》翻译的研究现状以及文化负载词翻译的研究现状。正文共有三章。第一章是理论概述,梳理了阐释学翻译理论的起源及发展,说明了阐释学理论对翻译活动的理解和阐释,这是本研究分析《儒林外史》俄译本具体翻译问题的理论基础。第二章为文章的主体,主要介绍了《儒林外史》中与科举考试相关的,表示称呼的,表示婚、丧风俗习惯的和表委婉的文化负载词,并分析了译者对这些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情况。看斯坦纳阐释四步骤理论在译例翻译过程中的渗透,指出译者为了平衡原文和译文所采取的处理方式。第三章主要探讨了《儒林外史》俄译本中文化信息的亏损范围及亏损的原因。文化亏损的范围主要探讨了三类,绝对文化亏损、显性文化亏损和隐性文化亏损。导致文化亏损的原因包括中俄两国间的文化差异,由于文化错位和文化空缺导致的文化亏损。另一方面是译者因素,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以及译者对原文理解不够导致的误译。结论部分指出了阐释学与翻译的契合点。强调“理解即翻译”这一阐释学核心理念在翻译文学作品过程中的指导作用。沃斯克列先斯基在翻译意蕴浓厚的文化负载词时,充分揣摩原作者的表达意图,为了更好的贴近原意,灵活的运用不同的翻译手段,对原文中的文化负载词进行了充分而详尽的解释,体现了阐释学在理论上为其提供的支撑作用。除了两国文化差异导致的不可译性,研究认为沃斯克列先斯基的俄译本基本传达了《儒林外史》中文化负载词所蕴含的独特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