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隋唐宋
楚方言
语音
词汇
语法
摘要:
隋唐宋時期的楚方言材料零散地分佈於各類傳世文獻中,楚方言與通語在唐宋人聽來仍有明顯區分。本文根據隋僧道騫《楚辭音》的注音系聯隋唐時期的楚音並從隋唐宋時期的歷代典籍中找出386條楚方言詞,試探討隋唐宋時期楚方言語音、詞彙、語法的歷時使用情況。第一章研究古楚方言詞聲、韻、調與隋唐通語語音的不同之處。舉出132條隋唐時期被定性的楚方言詞並分析部分典型的隋唐楚方言詞的歷時演變情況。第二章研究宋代傳世文獻中的楚方言詞,舉出254條在宋代被定性的楚方言詞並分析部分典型的宋代楚方言詞的歷時演變情況。第三章研究楚方言副詞“羌”、程度副詞“曼(蠻)”、句末語氣詞“些”、語助詞“來”、反語“忍看”與“忍顧”、合成詞“AA色”與“AA聲”以及“好V人”式在隋唐宋時期楚方言文獻中的使用情況。第四章考釋隋唐宋楚方言詞“粔籹”、“沈沈”、“瀿”、“翕”、“頷”和“沤”。本文指出《楚辭·招魂》中的“粔籹”是古代楚地食品的記音詞。與“寒具”、“環餅”、“膏環”和“饊子”等環狀點心不是同一類食品。將“粔籹”釋為“由蜜和米麵幹煎而成的圓餅”更加貼切。“粔籹”與藏語、苗4)語、壯侗語等南方少數民族語言中的“青稞、糌粑”及“糯米、糍粑”同源。唐玄應和宋洪興祖注“粔籹”為“膏糫”、宋朱熹注粔籹為“膏環”、“寒具”的觀點有誤。唐代李善和宋代洪興祖分別用“潭府”和“潭”兩個楚方言義訓釋“淵”。“潭”有“深”的楚方言義,“潭府”在楚地表“宮室深邃貌”。《史記·陳涉世家》“涉之為王沈沈者”中的“沈沈”是“潭潭”的假借字,指“宮室深邃之貌”。“沈沈(沉沉)”與“眈眈”、“??”、“談談”、“譚譚”、“湛湛”和“覃覃”相通,都表“深邃”義。“潭”與部分南方少數民族語言中表“深”義的詞同源。“瀿”在宋代被記為楚方言詞。上古時期,古楚方言詞“瀿”與“瀵、湓、濆、潘”表示“泉水、江河湧溢出來”;“”表示“水受熱沸湧溢出”;中古時期,由於通語詞“沸”與“”的混用導致“瀿、瀵、湓、濆、潘、”互通;在現代漢語方言區,“濆、湓、浡、、鋪、潽”表示“液體受熱沸騰噴出”。“瀵、濆、湓”為古楚地名詞。“瀿、瀵、湓、濆、潘、”表“水受熱沸湧溢出”時與苗4)語、土家語中表“沸騰”的詞同源。日語“噴”與現代南方方言詞“濆、湓、浡、、鋪、潽”使用的語境相仿。隋唐時期,古楚方言詞“翕”有不同的意義。在方言區和通語區,“翕”的本義都為“聚、合”,其引申義脈絡清晰。“翕”的本義在現代漢語方言區仍有保留。此外,“翕”的合成詞與“脅”、“歙”、“噏”、“習”的合成詞表義幾乎一致,仍保留其在古楚方言區的本義。“頷”在唐代被記為南楚方言詞,其本義是“下巴”和“腮頰”,在現代漢語方言區除了保留本義外,還引申出“脖子”義。“頷”的部分合成詞也沿用本義,“頷”與“顉”、“顄”、“頤”、“頜”互為通假字。宋遼金時期,楚方言詞“漚”由“浸泡”義引申為“掩埋堆積(使之變質腐敗)”義。“漚”的本義為“浸泡”。“涹”、“沃”、“渥”不僅在“浸泡”義上是“漚”的通假字,而且在詞義演變關係上存在相似性。在現代漢語方言中,“漚”保留其在古楚方言區的本義,並引申出“發黴”、“黴爛”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