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模因
翻译
俄语
长恨歌
习语
摘要:
《长恨歌》是我国当代女作家王安忆的长篇小说,荣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小说以庞大的空间建构,绵长的时间流程,丰富的人物活动为基础叙述上海的历史,刻画上海的女性,审视上海的文化。俄罗斯翻译家玛利亚·弗拉基米罗夫娜·谢梅纽克(МарияВладимировнаСеменюк)将《长恨歌》译为俄语并于2015年在圣彼得堡出版。目前国内尚没有针对《长恨歌》的俄译本进行研究的成果。本文以翻译模因论为理论基础,通过《长恨歌》俄汉文本细读,以原著中的习语和俄译本中的对应的翻译为具体研究对象,深入分析模因跨文化、跨语言传播的方式。本文的绪论部分对选题意义、翻译模因论的国内外研究状况、《长恨歌》的翻译研究现状以及习语的翻译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对归纳总结和系统分析的研究方法进行说明。正文的第一章介绍模因与翻译模因论的理论以及二者的联系,简单阐述切斯特曼翻译模因论的观点翻译与翻译规范,从翻译模因论的视角解释语言信息模因跨领域的翻译过程,分析了模因传播的两种方式,即模因基因型传播和模因表现型传播。第二章在翻译模因论视角下分析习语翻译的情况。以模因基因型表现形式为方向,从模仿和译音两种表现形式分析习语俄译的情况,以模因表现型表现形式为方向,从替代,阐释,淡化的角度分析习语模因的翻译情况。第三章以强势模因和弱势模因为视角,对俄译本中习语翻译成为强弱势模因的译例进行分析,并且对造成强弱势模因的原因进行探讨。结语部分归纳总结《长恨歌》俄译本中习语的翻译情况。译者在翻译中采取不同表现形式对汉语习语进行翻译,将文化模因的文化意象进行复制,使其得到顺利传播,在俄译本中得到生命的延续。但是由于中俄两国在根深蒂固的文化源流方面存在差异,语言结构以及思维方式的不同,终究会导致有些习语在翻译中出现某些不恰当的时候,影响译语读者对源语习语的理解与接受,习语模因传播不成功。我们通过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对源语习语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分析,以期达到最忠实的翻译,从而更加顺利的完成习语在译语领域的复制与传播,使其生命力绵延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