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桂林
船上话
桂北平话
语音
语法
摘要:
文章通过对实地调查获取的第一手语料进行归纳、比较、分析,揭示了桂林市船上话的语音、语法面貌和发展规律,得出桂林市区的船上话应当归属桂北平话的结论,希望为广西疍家话、桂北平话的研究补充较详实的语言材料,为丰富语言类型学和语言接触理论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材料。第一章将桂林市区的船上话与中古音的进行音系比较,归纳船上话的语音特征,主要表现在:古全浊声母全部清化为同部位清音,其中今读塞音、塞擦音时大多读为不送气清音;古微母部分字与明母相混,读[m];知庄章合并与精组合流;古知组部分口语常用字今读舌音,读同端组;中古见组(疑母除外)在开口二、三、四等前部分字没有腭化;疑母字洪音多读[?],与来自影、云、以和日母的字相混;匣母部分合口字为零声母;果摄一等开合合流,今多读[uo];部分用字存留歌麻不分的层次;有自成音节的鼻化韵[??],主要来自模韵疑母字;遇摄合口一等与庄组、非组三等字合流,读[u];蟹摄开口一二等合流多读[?]、[a]、[?i];效摄开口一二等、二三四等呈相混之势;平、上、去、入四声依古声母的清浊各分两类;全浊上今多读阳去;清入自成一类,浊入多归阳去;入声保留调类,无塞音韵尾。第二、三章对船上话的语法进行了专题性描写,着重对有特色的语法现象作相关讨论和解释,具体表现在:桂林船上话的“嘚[te44]”作为名词后缀,使用频率高、范围广;船上话指示代词可三分,基本词形为近指“□[na24]”、中指“箇[kuo44]”、远指“那[nuo53]”,“箇[kuo44]”还可表示定指;简要阐述了完成体标记“去”、持续体标记“□luo21”的语法化过程;助词“□[lio21]”兼有“总括”、“完成”两重语法意义;“嘅”经历了量词“个[kuo24]”>指示词“箇[kuo44]”>结构助词“嘅[k?44]”的演变过程,体现出语义的虚化伴随着语音的弱化;兼类词“得”字可以作动词、介词、结构助词、动态助词、语气助词;表达反复问三种形式的使用频率情况是:C式“x+pio21”>A式“X还不X”>B式“x不x”,体现出“正反问”向“是非问”过渡的趋势。文章还重点讨论了桂林船上话的归属问题,通过以桂北平话内部语音特征、语法特点为参照,比较船上话与桂北平话的音系和语法现象,发现二者存在诸多一致性,语音上存在的差异性能得到解释且不足以影响其归属的判定。故笔者认为桂林市区的船上话应归属桂北平话。船上话与桂北平话的一致性表现在,语音上:古全浊声母今读塞音、塞擦音时基本都念为不送气清音;古微母字部分与明母相混,读[m-];古知组部分字与端组相混,读[t-][t?-];非组部分字读如晓组;古邪母字多读为塞擦音,与从母相混;古疑母洪音字多读[?],细音则多读[??]、[n]或[?]不等;古匣母部分合口一二等字今读为零声母;假、蟹、效、咸、山、江诸摄开口二等见系字未腭化;蟹合一灰韵帮组与止开三支韵帮组字不混;效开一豪韵与开二肴韵基本不混;鼻韵尾普遍弱化,没有闭口韵[-m]和塞尾韵[-p-t-k];都有自成音节的[??]韵母;调类六至七个不等,平声、去声都依古声母的清浊而各分阴阳;古全浊声母入声字多归阳去。语法上:定中式名词的语序采用“定语+中心语”结构;小称形式主要用后缀“崽/崽崽[??44]”;词缀大致相同,桂北平话个别方言点的“子”缀语音形式与桂林船上话一致,声母塞音为[t/d]的词缀是其塞擦音[?/?]的擦音成分减弱演变而来的,桂北平话其他方言声母为边音[l]的词缀,是塞音成分进一步减弱、浊音成分增加的结果;平话中的疑问代词其形式和船上话一样,多以“哪……”提问,与白话的“边”不同;桂北平话个别方言中助词“的”的对应成分其语音形式与船上话同;正反问发展较快,由“是非问”表达“正反问”的形式十分普遍;多用“把”字句表示处置意义;被动句式基本一致,只是所用介词不同,桂北平话用“挨、分、着”,船上话常用“得[ta35]”、“[?a24]”;差比句形式一致,比较标记“比”要比“过”更常用;状语的位置都和普通话基本一致,在个别副词和形容词上有些许不同的表现,如“先”直接放动词或动词短语后,还可置于句末;形容词“多、少、早、晚”等也放在动词后。在文章的最后附上了桂林市区船上话同音字汇和部分语料的转写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