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礼貌言语
俄语
汉语
对比研究
摘要:
如今,中国和俄罗斯在文化、政治、经济、科学等生活领域的跨文化交流迅速发展,为了减少跨文化交流中的障碍,学习外语的学生有必要很好地了解所学语言的文化及思维方式。礼貌是一种文化现象,是维持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重要因素。礼貌不只是伦理学范围内所研究的内容,礼貌又是一种语用现象,语用学研究的是不同语言持有者的个体在不同语境下,遵循不一样的礼貌原则,并运用相应的礼貌策略展现自己的礼貌涵养。在西方语言学中,以格莱斯,利奇,布朗,莱文森等为代表的英国和美国学术思想对礼貌理论和交际原则的研究做出了实质性的贡献。俄罗斯从上世纪60年代起,在福尔马诺夫斯卡娅,阿基什娜,戈尔金,奥斯塔宁等学者的著作中开始对礼貌言语进行科学系统的研究。在我国,赵元任,何兆熊,何自然,刘润清等学者对礼貌的理论研究并且做出解释。尽管对礼貌言语进行了许多研究,但仍有许多问题期待解决。本论文比较分析俄汉民族在不同交际情境中的礼貌言语表达,从语用角度来研究言语行为使本文的研究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对象是俄汉语礼貌言语的表达。研究客体是语用层面的俄汉语礼貌言语对比。研究目标是具体比较俄汉礼貌言语表达差异,分析影响礼貌言语的因素。本文的目标是:具体比较俄中闫云达表达方式,阐述其相似之处和差异。为达到上述目标,首先对“礼”,“礼节”,“礼貌言语”的相关定义进行概括和总结,在跨文化交际中挑选有实质性意义的礼貌言语情境:主要有称呼、请求、感谢、劝告等言语行为;从中俄两国人民的交际行为出发,对比俄汉两种语言中礼貌言语在其表达形式和功能;系统地描述影响俄汉礼貌言语表达差异的文化、历史、语用等因素,并且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关性。本论文的学术创新在于:对俄罗斯和中国礼貌言语进行总体性比较分析,进行概念性和综合性研究。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论文丰富、充实了俄汉礼貌言语对比研究;论文借鉴多个语用原则的定义、分类原则,进一步揭示了不同语言、民族对于礼貌言语的认知、理解和使用上的共性特征和个性体现。本研究的实际意义在于:为进行礼貌言语的语用学研究提供借鉴;对伦理学和语言学研究研究有补充意义;研究结果可用于对外俄语教学,在中国大学中开设跨文化交际的专业课。培养中俄学生根据交际环境而选择符合礼貌原则的行为,并通过语言手段进行礼貌得体的交际。论文由摘要,引言,正文的三章,结语和参考文献和附录组成。在引言中描述了研究课题的现实性,阐述了研究的对象、客体、目标和任务,明确了学术的创新性,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在本文的第一章《礼貌言语的理论基础研究》中,简要概述国内外学者有关礼貌言语的理论基础,其中包括对“礼”,“礼节”,“礼貌言语”的概念进行界定,比较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综述两国礼貌言语研究现状,描述在日常交流中礼貌言语的主要功能。在第二章《比较分析不同情境下的礼貌言语》中阐述了奥斯汀、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交际情境、作用和相互作用等理论,分析称谓、问候、告别、请求、感谢及建议等言语行为。归纳概括在具体的言语情境下,每一种言语行为在俄汉语的表达形式,并比较分析在俄汉两种文化中礼貌言语表达的差异。在第三章《影响礼貌言语表达的因素》中,探讨影响礼貌言语的因素。结语部分对正文前三章进行总结,并且陈述本论文的研究成果。俄罗斯学者和中国学者的研究表明,礼貌言语与“礼”和“礼节”的概念有关。“礼节”一词在当代俄罗斯和中国的学术研究中没有明确的定义。礼貌言语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礼节行为体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也是语言和言语的一个特殊领域。俄汉礼貌言语的表达有着相似性和差异性。告别的表达形式在俄语和汉语中有着及其相似之处。使用称谓语的主要因素有:关系特征、交谈者的年龄、社会地位、性别、交流环境、交流地点等。我们系统地整理了影响俄汉礼貌言语形式差异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包括文化差异(价值观,文化习俗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使用环境和交流者的社会关系。本研究为今后进一步进行两种语言的礼貌言语研究奠定基础,是应用语言学领域相关学术研究的有意补充。为教学和专业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本研究可作为教学辅助材料用于对外俄语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