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母语背景
刺激类型
范畴感知
声调
汉语普通话
俄语
越南语
摘要:
根据音高信息在韵律系统中的作用,世界上的语言可以被划分为声调语言和非声调语言。汉语作为一种声调语言,声调(即音高模式)在其中起到了区分词义的作用。汉语声调有着丰富的调型变化和调值升降,这给外国学生学习汉语普通话造成了困难,“洋腔洋调”时有发生。范畴化感知作为语音感知的两种基本模式之一,为研究词汇声调的感知模式提供了一种更为精细化的方式。此前,对于声调的范畴感知研究主要聚焦于两方面:母语背景的影响以及刺激类型的影响。就前者而言,大多数研究都聚焦于非声调语言背景和声调语言背景的对比,而对于不同声调语言背景的影响则多集中在粤语上,对其他国家的声调语言,如泰语、越南语等,研究甚少。就后者而言,前人研究主要比较了言语刺激和非言语刺激对声调范畴化感知的影响,但尚未得出一致结论,有学者认为范畴感知只局限于言语范畴,其他则认为范畴感知也适用于非言语范畴。基于此现状,本文以范畴感知实验为基础,主要从声学上探讨俄语母语者(非声调语言)和越南语母语者(与汉语普通话不同的声调语言)对普通话声调的感知模式,旨在进一步考察母语背景对于非母语声调感知的影响。此外,通过比较受试对于言语刺激和非言语刺激的感知模式,本文还进一步考察了刺激类型对声调范畴感知的影响。本文具体探讨以下三个研究问题:1.就范畴化感知角度而言,俄语母语者和越南语母语者分别如何感知普通话声调连续统?2.通过观察他们感知模式上的异同,探讨他们的母语背景是如何影响他们感知汉语普通话声调的?3.刺激类型又是如何影响他们声调感知模式的?本实验包含三组受试:汉语普通话母语者、俄语母语者以及越南语母语者,每组10人。实验材料是由Praat软件合成的四个11步的音高连续统,两个方向,即上升(阳平-阴平)和下降(去声-阴平),两种刺激类型,即言语(声调)和非言语(纯音)。由于普通话阳平-上声这一连续统的感知模式存在诸多争议,故没有包括在此研究中。对每个刺激的时长和音强等信息都进行了归一处理,以确保每个刺激只存在音高差异。实验分为两个部分:辨认实验和区分实验。辨认实验要求受试辨认他所听到的音节属于哪一声调,而区分实验则要求受试区分他所听到的两个音节是否属于同一声调。我们将根据受试的辨认和区分结果分别绘制辨认和区分曲线图,并采用Xu et al.(2006)和Peng et al.(2010)的数据分析方法,计算出每个受试的范畴边界位置、范畴边界宽度、以及区分正确率三个参数。本文主要有以下发现:1.汉语普通话母语者和越南语母语者对普通话阳平-阴平、去声-阴平这两个连续统均呈现出典型的范畴化感知模式,但是,由于越南语和汉语普通话有着不同的声调系统,他们的辨认和区分曲线也呈现出些许差异;而俄语母语者由于受到了非声调母语背景的影响则呈现出了连续型感知模式。2.母语背景确实会影响声调感知模式。就边界位置而言,越南语母语者对阳平-阴平连续统的范畴边界位置显著小于普通话母语者,这是因为相比于普通话中的阴平,越南语中的横声调值更低。而俄语母语者则对去声-阴平连续统的范畴边界位置显著小于普通话母语者,这是由于受到了俄语语调的影响。就边界宽度而言,普通话母语者和越南语母语者的范畴边界宽度显著小于俄语母语者,而且,越南语母语者对阳平-阴平连续统的边界宽度显著小于去声-阴平连续统。根据感知同化模型,上升连续统属于two-category assimilation,下降连续统则属于uncategorized-categorized assimilation,该模型预测了前者的区分正确率会显著高于后者,因此越南语母语者对上升连续统的边界宽度更窄。就区分实验而言,无论哪一个连续统,声调语言母语者范畴间的区分正确率都显著高于俄语母语者,但范畴内的区分正确率则显著低于俄语母语者,母语磁吸模型和双重加工模型均可以解释这一结果。3.刺激类型也对这三组受试的声调感知模式产生了一定影响。一方面,三组受试对声调连续统的范畴边界位置都显著小于纯音连续统。另一方面,相比于声调连续统,俄语母语者对纯音连续统的范畴化感知程度更高;声调语言母语者则对这两种刺激类型呈现出相似的范畴化感知程度。由此可见,言语刺激的范畴感知模式可以迁移到其他非言语范畴。以上结果表明,范畴化感知并非局限于言语范畴,但会受到母语当中范畴化表征的影响。就本研究而言,这种影响体现在一语的韵律系统会限制二语词汇声调的感知。探讨母语背景对二语声调习得的影响对于扩展二语习得理论以及二语声调教学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