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马克思
哥达纲领批判
分配正义
摘要:
分配正义问题是人类社会备受关注的焦点之一,是人们追求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马克思对“分配正义”问题的讨论是相对分散的,但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集中论述。他揭露了资产阶级正义观的虚伪性和非正义性,构建了实现真正分配正义的共产主义社会,并阐述了其不同阶段的“分配”原则,从而形成了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这为我国如何促进解决分配领域存在的“非正义”问题,实现分配正义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马克思的正义观经历了一个逐步成熟的过程,从局限于思辨哲学领域探讨正义问题逐步转向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来解决社会正义矛盾与冲突。马克思批判近代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家们总是从政治法律公正和公民平等权利的角度抽象地探讨分配正义,从而掩盖了非正义的社会根源。马克思深入现实社会,立足历史和生产性原则重思政治权利和分配关系,驳斥了基于资产阶级私有制度下所建立的生产和分配方式的虚伪性和非正义性,进而提出了超越资产阶级分配正义思想的新的正义观。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和剩余价值理论对拉萨尔主义分配理论中的劳动是否致富、平等权利“不平等”等问题所发表的言论进行逐条批驳,强调必须从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层面思考分配问题背后的根源,而不是在分配问题形式上大做文章。因此,广大无产阶级必须联合起来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实现彻底的解放,建立共产主义社会,才能追寻真正意义上的平等正义。马克思按照发展程度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划分为两个阶段,阐释了共产主义社会不同阶段的分配原则,并将对正义问题的思考视角延伸到对影响个人自我实现和人类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物质条件领域。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立足于人类现实需要,并始终关注于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积极探索实现其自由与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产生了深远的理论影响和理论效应,尤其是分析学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的分配正义思想展开了深入探讨。其中,G.A.柯亨从平等主义的视角,揭示自由主义者所宣扬的正义观其本质只不过是在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合理性进行辩护,试图以社会主义机会平等的思想为基础提出了新的分配正义原则,从而切实有效地驳斥了自由主义正义观,捍卫了社会主义及其分配正义的理论;埃尔斯特以剥削理论对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种种剥削现象进行剖析,进而对马克思的正义理论进行了层级构建。关于“马克思与正义”之争,G.A.柯亨和埃尔斯特都以不同的研究视角切入探讨为马克思正名,论证了其分配正义观理论的科学性和现实指导意义。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马克思所提出的分配正义原则对于指导我们认识和解决分配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和现象,构建社会主义分配正义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