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幼儿盲校
视觉障碍
生活化
室内设计
摘要:
基础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特殊教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就十分重视特殊教育的发展,不但在法律法规上制定了一系列政策,而且在经费上也给与了充分的保障,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特殊儿童对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视障儿童对教育的需求更是有其独特性。根据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残疾人总数约为1200万人,其中6-14岁视力残疾儿童为13万人,占比为1%;而根据2010年下发的《关于使用2010年末全国残疾人总数及各类、不同残疾等级人数的通知》,可以得知全国残疾人总数为8502万人,其中视力残疾1263万人,占比为15%,这里盲童比例虽没有做出计算,但是从以上两组数据可以看到,视障儿童在全国残疾人总数占比中比例是呈上升趋势的。因此,教育部门为视障儿童提供优质的空间教育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也为他们今后走向社会具备一定技能和完善人格,成为能对社会做出贡献的有用人才打下良好基础。但是我国现代教学方式和教学环境对视障儿童的特殊性改善并不明显,且有些教学空间模式设计单一、落后,已经不能满足当代视障儿童的身心发展需求,因此,本文根据视障儿童的行为学和心理学特征,通过查阅和借鉴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并结合实地调研,将视障儿童与明眼儿童受教育空间情况的前后进行对比分析,归纳总结了视障儿童的特殊行为对特殊空间的需求,提出了空间模数化、连续性、动滞结合、规避缺陷与补偿教育相结合的设计原则,依据现有条件从项目选址、平面优化、材料运用、细节控制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设计研究,从而有针对性的对视障儿童感官系统进行训练,以不断提高他们的生活能力与认知水平。依据视力障碍程度的不同将视障儿童划分为存在部分残余视力的弱视儿童和全盲儿童,对于拥有部分视力的视障群体,提倡运用电子化辅助设备进行学习和康复训练,而对于完全无光感的全盲儿童采用马斯克人脑芯片植入技术,使那些不存在残余视力的儿童通过空间信息化处理整合的方式,反馈到人脑。本文从实际指导意义提出了幼儿盲校空间设计理论,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和室内空间设计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性研究,以期改进现有特殊教育现状,促进盲校教育更科学发展。针对出现的问题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在结语中进行阐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