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河北音乐会
雄县
套曲结构
工尺谱
曲牌
摘要:
河北音乐会是我国民间鼓吹类代表性乐种。由于其在华北平原上的广泛流布,及其与民俗活动的密切联系,使其自身的发展十分丰富且具有活力;同时,由于其特殊的环京地理位置,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使得该地域的民间艺术成为多方学者眼中的研究热点。由河北大学齐易老师主持的“京津冀学者联合考察团队”对“雄安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的工作项目,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积极展开的,笔者也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受惠于该普查项目,笔者掌握了雄安新区非遗考察的全部资料,通过梳理相关研究文献及资料,笔者发现,近年来关于河北音乐会的研究大多侧重于个案分析,缺乏对该地域“音乐会”相对全面的、横向的比较研究,同时,对“音乐会”套曲结构方面的研究也比较少,因此,笔者选取了这一区域中比较有代表性的雄县“音乐会”,并以“套曲结构”为视角对其展开研究。本文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过对雄县十一家“音乐会”中现存的工尺谱抄本进行整理,对各乐社现阶段仍可以演奏或韵唱的套曲进行记谱,对已无法演奏或韵唱的套曲进行工尺谱译谱,采用比较研究法,逐一对十一家“音乐会”中现存的十三首套曲做横向比较研究。其次,借鉴乐种学模式分析法、中国民间器乐套曲结构理论、中国传统音乐结构分析理论以及中国传统音乐形态分析等方法,对雄县“音乐会”十三首套曲进行结构上的划分,并总结雄县“音乐会”套曲结构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雄县“音乐会”套曲结构内的各部分作更为深入的分析研究。最后,以“套曲结构”的视角为出发点,结合实地考察以及民俗学、社会学、中国古代哲学、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等相关研究,对河北雄县“音乐会”套曲结构的文化内涵作进一步阐释,并对其结构模式下所反映出的深层次的思维模式与审美意识加以探讨。通过对河北雄县“音乐会”现存十三首套曲的整体梳理,依据“头、身、尾”三部性结构原则,可将“音乐会”套曲分为四种结构类型,这四种结构类型体现了其结构的“多样性”与“稳定性”。同时,横向比较来看,套曲结构内的各部分中“头”“尾”两部分的差异性较大,“身”部虽然也存在诸多差异性现象,但其主体音乐的核心内容未曾改变,这种“变”与“不变”正是传统音乐内在生命力的体现。此外,“音乐会”的套曲结构形式体现了“人”的自然与社会的双重属性,诠释了“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观念,反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由“意”到“象”的思维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