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契丹(辽)
伎乐砖雕
琵琶
佛教乐舞
摘要:
本文以北镇双塔伎乐砖雕为研究对象,拟采用历史文献学法、田野考察和音乐图像学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以窥探契丹(辽)佛教乐舞的文化面貌,梳理自唐、五代十国之后佛教乐舞的传承与交流。全文由以下四部分构成:第一章,简要概述了契丹(辽)历史、辽代佛教及佛教乐舞的发展情况;再是对北镇双塔的历史、建筑结构、伎乐砖雕等进行阐述与比较。第二章,分别对北镇西塔、东塔上塔基须弥座束腰壸门中的26幅乐伎的演奏姿态,以及所持乐器形制样式等进行了详细阐释。其中重点对“琵琶”在契丹(辽)时期的形制演变、持琴方式、演奏方式,以及发展情况等方面进行探微,从而看出契丹(辽)对隋唐时期琵琶的继承与发展。第三章,分别对北镇西塔、东塔上塔基须弥座束腰壸门中,以及壸门外舞伎砖雕进行详细阐释,结合其它辽塔舞伎砖雕、辽代墓室壁画、敦煌壁画等舞蹈图像,与唐宋时期舞蹈形态进行比较研究,从而看出辽晚期佛教舞蹈风格特点。最后一章将前文论证上升到文化理论高度,对北镇双塔伎乐砖雕的多元文化特点进行分析。通过与中西方佛教乐舞以及辽代乐舞进行比照,寻找异同;并将东塔上“海青捕天鹅”相关音乐图像与当时契丹(辽)现实音乐生活相联系,以探求其音乐文化之间的关联性。期望可以为契丹(辽)佛教乐舞文化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