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古筝
意象
气韵
境界
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摘要:
古筝是中国传统乐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文人雅士和普罗大众所共同接受,雅俗共赏的一种乐器。在这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它的发展既有兴盛又有衰落。但是,在当今这个全球化的世界中,“筝”的发展一直在向前进。古筝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事实与民间教育“一片大好”的形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究其根本原因在于近代以来,科技的发展、媒体的进步,以及社会物质生活的丰富,使古筝在审美取向流变过程中,发生了对象的异化,人们已近不满足于古人的审美体验,从而导致了古筝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对象。从这一现象可以看出,当代的审美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进而引发了对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在当代的反思。本文讨论古筝的审美传承回归,首先分析了古筝非遗生成的文化生态环境,经历传统时期、近代西方和当代大众审美三个时期的影响,古筝在非遗传承当代的文化生态环境的现状,将古筝的非遗传承回归到传统审美框架下来进行保护,回归传统必然要了解中国艺术精神的审美诉求。其次讨论了非遗视域下古筝的中国艺术精神建构,分析中国艺术精神在古筝非遗视域下传承的精神实质和外延。最后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审美张力和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审美反思两个方面对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当代的审美诉求进行探讨。笔者认为在古筝传承过程中,审美应该回归到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范围,保持以“自然意象”为基础,“气韵表达”为形式,本“和、静境界”为追求的中国传统审美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