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京津冀笙管乐
京津冀协同发展
乐社
鼓吹乐
乐种
摘要:
京津冀笙管乐形成并流传于北京、天津及河北部分地区,是我国民族民间器乐中多区域共同传承的典型代表性乐种,其大多带有“仪式性”,并与当地民间信仰、社区事务、祭祀祖先有着密切联系。本文即以京津冀地区三个具有相当代表性的笙管乐社为研究对象,运用田野调查、音乐本体分析、人类学阐释等多种方法对其组织建立发展的历史、乐队编制、传承的乐谱与乐曲、宫调、社会功能及传承模式等问题进行比较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从三社差异化生存现状为切入点,探研其背后的政策性影响等社会背景与原因。由于传承历史及三地不同文化政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三社虽然在传承的部分曲目、乐队编制、演奏形式、基本音乐风格等方面大体呈现出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但却在调式系统、乐社属性、传承模式、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甚至对于套曲的曲体结构也有着差异化的理解。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文明时代,与中国传统礼俗共生共存的丧葬仪式用乐在北京、河北地区得到了较好的传承与保护,在天津地区则被戴上封建迷信的帽子,“吹打念经”的明令禁止导致该地区以此为谋生工具的乐社难以为继,从而造就了三地差异化生存现状。京津冀地域一体、文化一脉,自古就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近年来,国家层面又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努力形成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新格局。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笙管乐的研究就成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与此同时,一体化发展战略视域也为流行于京津冀地区的笙管乐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发展契机。在此背景基础上,本文最后运用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探究京津冀笙管乐在当代社会生存现状不同的原因对于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具有何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旨在探讨在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视野下,三社如何搭乘快车,逐步实现文化协同发展,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做出新贡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