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基础教育设施
集团化办学
教育地理学
在地化
政治经济
摘要:
当前,教育深度参与社会运行,教育基础设施是蕴含着政治经济逻辑的具体空间体现。我国基础教育资源尚存在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以及城多乡少的空间配置不均衡问题。在此背景下,以发挥龙头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进而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集团化办学”成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抓手。与此同时,“空间”在教育事象研究中的价值应用与分析不够充分,学界对教育基础设施在地化背后的政治经济机制也未给予足够重视。基于现实背景与理论研究不足,本研究从教育地理学的政治经济视角出发,选取广东省典型集团化办学教育设施作为案例,挖掘集团化办学教育设施在地化过程及其中的政治经济机制,以期加深对集团化办学以及教育基础设施在地化政治经济特性的理解,并为有关教育政策与规划管理提供实证参考。本研究通过刻画广东省基础教育设施配置不均的空间格局,加深了集团化办学在现实中的重要意义,并通过对相关政策文本的空间转译、集团化办学基础教育设施的时空演变格局分析,得出结论:广东省集团化办学在空间上是一个以珠三角地区为核心,向粤东西北地区辐射的“中心集聚,边缘扩散”“整体分散,局部集聚”的网络化(network making)过程,体现出“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元主体”的模式特征,且在“政府+企业/开发商+名校”合作办学模式下,“教育+地产+旅游”成为一种重要趋势。基于此,研究选取“旅游+地产+教育”捆绑、“政府+企业/开发商+名校”模式下的“飞地”型集团化办学民办学校作为案例,依据其发展特征将其在地化过程划分为资本地方嵌入的“初创期”、集团化办学的“发展期”以及教育政策冲击下的“调整期”3个时期。研究发现,集团化办学教育设施在地化是一个在政治经济与社会文化语境中持续互动的复杂、动态过程。在具有明显的“自上而下”特色的行政体系下,集团化办学教育设施不断被解构与重构,并以更加契合教育改革背景的空间话语逻辑的形式实现在地化,形成多要素交织、多主体协商的政治经济机制。其中,政策引领为集团化办学教育设施在地化提供了根本驱动力、必要的制度环境与重要合法性前提;社会资本解译为集团化办学教育设施在地化提供了关键保障,是“人—教育基础设施—地方”关系中“地方”塑造的物质支撑;优质教育资源的跨区域流动为集团化办学教育设施在地化提供了重要前提,并构成“人—教育基础设施—地方”关系中“教育基础设施”的基础向量内容;教育相关者的主体实践为集团化办学教育设施在地化提供核心动力,构成了“人—教育基础设施—地方”关系中“人”的现实基础。基于实证分析,本研究为集团化办学背景下基础教育设施的规划应对搭建了“以认识指导政策,以政策支撑技术,以技术落实规划,以规划反馈认识”的规划思路框架。其中,在“认识层面”形成“主动引导”的集团化办学教育设施供给思路;在“政策层面”坚持政府主导,加强集团化办学指导意见与学区制度、户籍制度等的对接;在“技术层面”构建“人-地-设施-社区”模型,建立集团化办学教育设施数据库;在“规划层面”形成“规划编制-规划实施-数据、信息反馈—规划修编—规划实施”的良性闭环,并加强与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等相关规划的衔接,强化多规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