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基础教育设施
空间格局
影响因素
均等化
甘肃省
摘要:
基础教育设施作为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探究其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对优化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保障和提升教育公平性具有重要意义。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乡村振兴和西部大开发新格局战略等国家重大决策部署,为甘肃省教育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拓宽了新的发展空间。特别是自2021年7月20日国务院公布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表明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和承载能力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面对新形势和新挑战,如何科学合理地配置基础教育设施,有效缩小县域单元差距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难题。以往研究存在以下不足:在研究层面上,主要集中在全国、区域和城市层面,缺乏在县域层面探讨基础教育设施空间布局,尤其是加快构建优质均衡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的欠发达地区;在研究内容上,从均等化视角出发剖析基础教育设施空间分布的文献仍不足。因此,本文基于甘肃省基础教育设施POI数据,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冷热点探测分析、区位熵等方法对甘肃省县域幼儿园、中小学的整体数量分布特征、不同类型数量特征、整体空间分布特征、不同类型空间分布特征和空间公平性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然后从政策支撑、经济发展、人口规模和居民生活水平等四个方面选取影响因素,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基础教育设施的因素。主要结论如下:
(1)从数量分布特征来看,甘肃省基础教育设施整体数量分布和不同类型数量分布在市域和县域尺度上均存在显著的差异。从市州尺度来看,兰州市、天水市、庆阳市基础教育设施数量最多,甘南藏族自治州、金昌市和嘉峪关市最少,兰州市幼儿园和中学最多,庆阳市小学最多,金昌市幼儿园最少,嘉峪关市中小学最少;从县域尺度来看,城关区、凉州区、永登县基础教育设施数量最多,玛曲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和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最少,城关区幼儿园和中学最多,宁县小学最多,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幼儿园、中小学最少。
(2)从空间分布特征来看,幼儿园、小学和中学在空间上呈集聚型分布;基础教育设施空间结构整体呈“V”型,城关区是主核心区,在其内部密度值由内而外呈梯度递减,形成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次核心区位于西峰区、秦州区、七里河区、凉州区和肃州区,幼儿园的空间集聚形态与整体基础教育设施保持一致,空间覆盖范围和密度核心区面积缩小;小学形成了“两核两带”的高密度区,以城关区、七里河区为两核心,崆峒区—镇原县—西峰区—宁县、陇西县—武山县—甘谷县—秦安县—庄浪县为两带;中学呈“一核一带”的高密度区,以城关区为核心,武山县—甘谷县—秦安县—清水县为一带。
(3)从空间公平性特征来看,基础教育设施人均数量的空间布局呈“单一极核式”,以永登县最为密集,幼儿园、中小学人均数量分布相对均衡,高值集聚区在陇中、陇东和陇南地区下辖县域,形成了“高值点状集聚、低值组团集聚”的空间分布特征;河西、甘南和陇南地区下辖县域是人均基础教育设施的冷点集聚区域,陇中、陇东地区下辖县域是人均基础教育设施的热点集聚区域,从均等化配置特征来看,呈“低区位熵值面状聚集、高区位熵值点状聚集”的空间分布特征,河西和甘南地区下辖县域不同类型基础教育设施建设劣势最明显。
(4)从影响因素来看,常住人口、城镇化水平和地区生产总值的空间异质性较为显著。常住人口和城镇化水平的回归系数均为正值,表明这两个变量对甘肃省县域基础教育设施空间格局有正向推动作用,地区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占比、公共财政支出和住户储蓄存款余额的回归系数有正有负,表明这四个变量对部分县域基础教育设施空间格局有正向推动作用,对部分县域有负向牵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