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鲁迅作品
校本课程
基础教育改革
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摘要:
在新课标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我们发现新课改给学生们带来的课堂活力,同时也在教考分离的两难境地中地位尴尬。学生不想去学习作品,老师不愿意去深度研读课文,这也是一直挥之不去的困惑。对于人教版教材中“鲁迅出走”的热议话题,开发和设置校本课程给广大教师提供二者兼顾的基础平台。在以上认知的基础上,本文就以下几点方面展开:首先,从心理学和教育学寻求理论支持,在新时期的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下,沿袭新课程学习观和教学观内容,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探讨鲁迅作品校本课程教学的方式方法。其次,阐述了鲁迅作品的教育与教学开展产生的问题,还结合了不同时期的鲁迅作品在中学教材中的选材变化和新课程标准的目标导向的现实因素。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的选择一直都在变化,我们可以通过各个时代的教科书对鲁迅作品的选择,来观察分析“鲁迅精神”在各个时代的文化潮流中分量的变化,来总结分析,对新课改下鲁迅作品选修课程的篇目应该有什么要求。以上多重因素都可以作为展开本文的基础依据。关于鲁迅作品的校本课程建设探析,是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教学现状入手来寻求开设校本课程的原因,结合新时代对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从鲁迅作品的特点和蕴含的精神力量来分析入选校本课程的可能。紧接着便是校本课程的建设尝试。以所在的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以下简称“本校”)的教学实际为基础,从鲁迅作品中梳理出人文性、科学性、经典性作为校本课程教材编写的标准。本文按照由浅入深的原则来展开校本课程,结合自身所在学校的教学实际,合理安排课时。文体的安排从小说散文到杂文,让学生接受的更符合教育的认知规律和接受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