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基础教育设施
空间布局
两步移动搜索法
国土空间规划
顺德区
摘要:
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大部分城市的民生领域普遍存在公共服务能力不足的共性问题,特别是基础教育设施服务供给短板尤为突出。伴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育新政的实施,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与基础教育供给的失配、教育资源的空间布局不合理等问题被放大,“上学难”成为了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亦是城市研究的重要方向。小学设施作为基础教育设施的核心要素,是城市功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城市资源利用率的重要内容,科学合理的小学空间布局有助于实现基础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和土地利用的高效性,达成社会公平正义的目标。在当今市场经济体制下,传统的基于“服务半径”和“千人指标”的“一刀切”的定式基础教育设施配置方法,并未与居民实际需求相呼应,在规划布局中仍然停留在图面均衡的层面,很难做出合理的、有针对性的布局方案和配置策略,新时代背景下的规划编制有必要引入更精细化和定量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思路。本文从基础教育设施供给、需求和空间布局评价等方面梳理了相关理论基础,构建了以两步移动搜索法(Two-step Floating Catchment Area Method,简称“2SFCA”)为核心的适用于小学空间布局的评价体系,为描述小学空间布局现状特征和存在问题提供数据支撑,为进一步探究背后的机制原因并提出策略建议提供研究思路。本次研究以佛山市顺德区为实证对象,以村居作为基本评价单元,借助Arc GIS平台,模拟实际通行距离对现状小学的空间布局进行评价。分析显示,在不考虑学校服务能力的情况下,顺德区小学分布总体呈现多中心集聚的特征;以“500米服务半径”界定小学入学可达与不可达的临界范围不符合顺德区的实际情况,并根据OD成本矩阵分析选取4000米作为本次小学可达性评价的服务阈值;顺德区的小学可达性并不理想,全区的小学可达性平均值为1.20,中值为1.03,低于地方规范的新区标准值;地区间的小学可达性分异明显,可达性盲区集中在配套落后的乡村、村居混杂地区以及居住用地快速增长的地区,而在大型成熟社区、城市重点发展地区以及位于区域边缘的个别乡村出现小学可达性的高值;小学集聚程度与小学可达性错配,受用地供给的影响,国土开发强度高的地区容易出现用地规模较小的麻雀学校,导致居民可获得的小学服务水平出现“洼地”。针对现状小学空间布局评价结果,本文从不合理的供给制度、单一均质的规划模式、强锁定的用地特征以及失效的实施保障等方面解释其背后的机制原因,并进一步结合顺德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编制实践,提出主动保障、多元差异和面向实施的规划策略,形成一套完整的小学选址方案,为顺德区小学现状空间布局存在的问题提供一个解决办法,为顺德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提供一种可参考的依据及选址办法,为城市基础教育设施布局和教育资源分配提出科学合理的辅助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