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基础教育设施
公共服务均等化
空间均等性
摘要:
随着新时期我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理念不断深化,对于面向教育公平的城市基础教育设施建设和配置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中,加强各地区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秩序、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抓手。在此背景下,城市基础教育设施作为教育行为发生的主要空间载体,其设施资源配置和分布的均等化发展是推动我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由于城市基础教育设施的空间配置受政策侧重、区位条件、历史积累等多种因素影响,难以在现实中实现真正的空间分布均等化,由此引起的空间失配现象也较为显著,是制约我国城市教育公平纵深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本研究首先论证了加强城市基础教育设施空间均等性认知的重要性,作为本研究开展的现实背景。其次,本研究以广州市天河区全域的公办小学设施为例,深入分析了小学教育设施空间不均等现象的表现特征、影响因素和影响机制。最后,本研究面向均等化导向下的城市基础教育设施空间布置和资源配置提出可能的技术路径与优化策略。本研究采取文献分析、GIS空间分析、空间计量分析等研究方法,结合天河区小区教育设施空间数据、SDK(Software Development Kit)人群画像数据、高德地图POI数据等多种来源数据,深入分析城市基础教育设施空间均等性问题,并提出可能的优化策略与技术方法。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包括:1)建构科学评价城市基础教育设施空间均等性的分析框架和指标体系;2)揭示实际影响城市基础教育设施空间均等性的关键因素和影响机制;3)基于教育资源供需关系、教育设施区位情况、教育条件质量水平的均等化导向,提出优化策略与技术方法。本研究共由七章构成,其中第一章为绪论,第七章为结论和展望,其余章节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二章、第三章)通过文献综述和数据收集,在批判性借鉴已有文献基础上,确定本文的研究目标和内容,并根据研究目标和内容选取研究案例。研究内容包括:结合供需均等、区位均等、质量均等三个维度,构建基础教育设施空间均等化的复合评价体系,在评价结果的基础上进行相关影响因素和影响机制的研究,提出均等化导向下城市基础教育设施空间优化的技术路径与优化策略。根据研究目标和内容,结合实际情况,确定选取广州市天河区作为研究案例,并对天河区、天河区小学进行概况介绍。第二部分(第四章和第五章)构建基础教育设施空间均等性评价体系,针对广州市天河区小学教育设施空间均等性开展实证评价工作,识别天河区小学空间均等性差异化特征,研究其主要影响因素和影响机制。建构由供需、区位和质量三个维度构成的基础教育设施空间均等性评价体系。其中,供需均等体现在学校最大可容纳学生数与实际就学人数之比相对均等;区位均等体现在小学距离其招生划片范围内的各个居民地的最短距离的平均值相对均等;质量均等体现在教学质量、硬件设施、周边环境的综合评分相对均等。运用此均等性评价体系对天河区小学设施的空间分布和资源配置进行评价,通过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识别各指标在空间上集聚的冷热点,并界定显著影响小学教育设施均等性的限制性要素,评价结果显示:1)广州市天河区公办小学的整体水平呈现西南高、东北低的势态;2)供需方面,供不应需的学校主要集聚在天河区西南部,供过于需的学校主要集聚在东北部;3)区位方面,可达性较好的学校主要集聚在天河区西南部,可达性较差的学校主要集聚在东北部;4)质量方面,整体质量较好的学校主要集聚在天河区西部,整体质量较差的学校主要集聚在天河区东部。主要限制性要素分析结果显示:1)天河区西南部地区小学主要限制性要素为教育资源的供需关系;2)北部、中部及东部部分地区小学主要限制性要素为教育设施的空间可达性;3)中部及东部其余地区小学主要限制性要素为教育设施的质量水平;4)无限制要素的小学仅有4所,主要集中在西南部区域。基于上述评价,本研究首先识别了天河区小学空间均等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城市发展及土地利用、教育资源分配政策、其他主体参与办学、人口空间分布特征等。其次,通过居住用地开发强度、建设用地占比、居住用地聚集度等指标表征,与基础教育设施空间均等性指标进行相关性检验和回归分析,确定影响因素的相关性。最后,从供需关系视角对上述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最终得出结论:我国城市基础教育设施空间均等性是政府侧、市场侧、需求侧出于各自考量、采取行动、互相博弈的结果,反映了我国基础教育设施不同治理主体的动态作用关系。最后,第三部分(第六章)面向我国教育公平和教育设施高质量发展背景,基于均等化导向,提出城市基础教育设施空间优化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并探索通过阈值偏离度计算来识别亟需优化的小学教育设施的技术路径。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根据天河区不同地区的小学教育教育设施特点提出了相应的空间布局优化策略和质量提升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