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家国情怀素养
近代史
实施策略
教学实践
摘要: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增加了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内容,并指出普通高中历史学科的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家国情怀素养在培养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认知家族意识,关心国家命运,特别是对国家高度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方面肩负着重要的任务。同时也是是价值观教育和立德树人目标教育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家国情怀素养的内涵表述是综合了以往课标中对家国情感类价值观的表述形成的。它从血缘部落中产生,在西周宗法制的长期影响下不断发展,最终成为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中国近代史内容在课程设置和内容等方面具有典型意义,在培养学生情感方面优势较明显,成为了培养家国情怀素养的重要载体。通过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分析和解读,对课程内容特点进行分析,形成了对家国情怀素养培养实践策略的思考。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以及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内容,都有极强的家国情怀元素可以挖掘,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多、人物多、爱国情感多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也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教师通过在教学实践中利用多媒体教学,材料分析等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对家国情怀层层分析和解剖,学生可以通过以小见大的层次体现这一时期从对“家”的固守到各阶层代表对“国”的眷恋,培养高中生对“家”“国”“国家”的认识,进而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和自豪,以此逐渐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以及人生观,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