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科书
中国近代史
知识分子
形象书写
摘要:
本文尝试以1949年以来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分析的方法,探究1949年以来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晚清至民国(1840-1919)知识分子形象。论文的正文部分共四章。本文首先按照1949年以来高中历史教科书发展阶段,分三章论述1949-1966年、1978-2003年以及2004年至今这三个时期教科书中晚清至民国的知识分子形象;在最后一章,本文首先透过1949年以来教科书的外在书写探求知识分子在晚清至民国时期的内在表征,然后以长时段的视角从整体上爬梳了晚清至民国知识分子形象在1949年以来教科书中的嬗蜕,进而以李鸿章为例,以小见大,探讨了晚清至民国知识分子形象的嬗蜕分别与不同时期的政治局势和政策导向及史学研究进展这两个维度的互动关系。在1949-1966年间的高中历史教科书中,晚清至民国的知识分子在阶级属性的藩篱之下进行着探索图强的尝试,但就其中大部分知识分子而言,其思想与行动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均在于维护本阶级的利益,且难以突破固有的阶级局限性;1978-2003年间,教科书宛如一个多棱镜,折射出晚清至民国知识分子在社会生活不同领域的救亡图存活动,知识分子的阶级尺度逐渐缩小,更多关注其在推动中国近代社会发展方面的突破和尝试;2004年以来,晚清至民国知识分子在教科书中成为国家现代化历程中的前驱先路,熔铸着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与社会民主的内生动力。在1949年以来到现行高中历史教科书中,晚清至民国知识分子形象经历了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不同阶段都有各自的特点,又呈现出爱国与救国两大不变的坚守。1949-1966年间,受到马克思主义史学和阶级斗争史观、革命史观等影响,对晚清至民国的知识分子进行了明确的阶级划分进而根据其所属阶级及其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来做出鲜明的褒贬评判。1978-2003年间,随着拨乱反正和阶级斗争思想的肃清、史料的丰富与史学研究的发展,加之国家层面对于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强调,知识分子在教科书中的形象开始逐渐多元化、客观化。2004年以来,教科书对知识分子在代表性与教育性方面的选取标准进一步提高,且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书写进一步客观理性,因而更加关注知识分子在启迪国人、思想解放方面的作用,并以逐渐现代化史观看待知识分子在中国近现代历程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