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埃及
近代史
英国
游记
形象建构
摘要:
19世纪,西方社会沉浸在对埃及的浓厚兴趣与深入探索之中,吸引了众多西方学者、旅行家、文学家和埃及学专家前往埃及。这些人士的到访动机各异,有的源于对古埃及文明的深厚热爱,有的则是为了寻求医疗康复,还有些人在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埃及后对其深深着迷。在这个背景下,有三位代表性的英国学者与专家——爱德华·威廉·莱恩、露西·达夫·戈登和阿米莉亚·布兰福德·爱德华兹,他们分别创作了关于在埃及游历期间经历的游记,各具特色并反映了不同的关注焦点。
莱恩在其著作《现代埃及人的风俗习惯》(出版于19世纪30年代)中,借助当时相对稳定的政治及社会环境,广泛接触当地人群,专注于描绘埃及人民的生活习俗与传统,建构了一幅“丰富多元”、“兼容并蓄”的现代埃及民族形象。露西的《来自埃及的一封信》则完成于19世纪60年代,正当埃及在伊斯梅尔领导下进行现代化改革之际,国家面临严峻的财政困境。露西的作品聚焦于埃及的社会经济状况,塑造了一个正在经历深刻变革与转型阶段的埃及社会形象。而爱德华兹在其作品《尼罗河上一千里》中,基于19世纪70年代末埃及正处于内外危机四伏的历史时刻,结合英国人对古埃及文明的理想化想象以及现实中所见古迹衰败的真实冲击,她着重叙述了埃及古代建筑与风景文化,从而勾勒出一个融合了厚重古文明底蕴与现代文明碰撞的复杂埃及文明面貌。
本篇论文立足于一手史料的基础之上,并辅以埃及社会历史的相关材料,旨在通过对这三位作者的背景剖析,明确他们的写作意图与风格取向,进而综合评析游记的影响。通过对游记中详实记载内容的细致解读,力图还原当时英国人对埃及社会风俗、经济发展、以及古迹文化等不同层面的认识,揭示作者们的内在思想与立场,并最终对上述三部游记作出全面评价,深入剖析19世纪英国人通过各自的观察与表述如何建构了他们眼中的埃及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