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围绝经期
植物化学物
膳食
高血压
高血脂
摘要:
研究背景女性从卵巢功能出现减退直至绝经后1年内的特殊生理变更时期,称为围绝经期。女性在进入围绝经期后会出现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改变,从而引发心血管疾病、内分泌失调以及神经精神等症状,此阶段也是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等疾病的高发时期,而合理的膳食则有助于延缓和改善围绝经期综合征以及慢性病的发生发展。近年来,有研究表明,植物化学物具有抗氧化、抗炎、雌激素样等作用,它们以多靶点的方式调节着人体新陈代谢,对慢性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等)的预防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围绝经期女性血脂血压异常是否与膳食中植物化学物的摄入量有关却鲜有研究。为此,本研究拟以围绝经期女性为研究对象,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在利用文献整合现有植物化学物数据库的基础上,通过膳食频率问卷调查植物化学物(植物甾醇、番茄红素、花色苷、叶黄素、大豆异黄酮等)的摄入量,探讨植物化学物摄入量和围绝经期女性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关系,从而为指导围绝经期女性合理摄入植物化学物,获得最大健康益处提供支持。实验目的通过调查围绝经期女性膳食摄入情况,分析各种营养素及膳食摄入量,探讨膳食植物化学物摄入量与围绝经期妇女血脂血压的相关性,为围绝经期女性合理饮食提供一定的指导。实验方法1.收集2017-2018年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门诊和住院共504例围绝经期女性,其中247例合并有高脂血症及高血压(病例组),257例无高血脂、高血压等慢性疾病(对照组)。2.参考《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和《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膳食调查模式,并通过预调查以及咨询专家等方式制定食物频率调查问卷。3.收集其个人相关资料,内容包括:(1)年龄、教育背景、是否吸烟、饮酒等基本特征;(2)身高、体重等体格指标的测量;(3)血糖、血压、血脂的测量;(4)采用24 h回顾法和调整的膳食频率问卷进行统计,患者参照《回顾性膳食调查辅助参照食物图谱》回顾过往一年的饮食摄入情况,调查员根据膳食频率调查问卷量表统计日平均饮食摄入量,按照《中国食物成分表(第2版)》和已收集的植物化学物数据库换算出患者日平均膳食营养素与植物化学物摄入量。4.采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服从正态分布时用均值和标准差表示,二组之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量资料不服从正态分布时用中位数(下四分位数,上四分位数)表示,二组之间比较用wilcoxon秩和检验;采用?2检验或校正卡方检验对计数资料用率或构成比进行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对等级资料进行比较。多因素分析以日平均营养素摄入量由低到高四分位法分为四个等级,以摄入量低组作为参数组,使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校正对象的一般情况和总能量后,获得不同营养素摄入水平对于血压、血脂的相对危险度(odd ration,OR),检验水准选择?=0.05。实验结果1、植物化学物数据库:根据《中国食物成分表(第2版)》、我国发表的食物中植物化学物含量的文献以及参考USDA、EFSA相应的食物数据库,整理建立适用于本次调查计算用的植物化学物(植物甾醇、番茄红素、花色苷、叶黄素、大豆异黄酮)数据库,本次数据库中我们建立了常见谷类、豆类、蔬菜、坚果、水果、油类中植物甾醇(β-谷甾醇、菜油甾醇、豆甾醇、谷甾烷醇和菜油甾烷醇)、花色苷、叶黄素、番茄红素和大豆异黄酮含量。通过建立好的植物化学物数据库为后期膳食调查中植物化学物摄入量计算提供依据。2、基本资料:参与膳食调查的围绝经期女性共有504人,其中病例组247例,对照组257例。调查结果显示,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平均年龄分别为54.55±4.93岁和53.41±4.67岁,其中年龄在≤50岁分别占23.5%和28.0%,年龄在51-59岁之间分别占60.3%和50.5%,年龄在≥60岁分别占16.2%和12.5%;病例组和对照组的教育背景普遍不高,在小学教育及以下分别为55.9%和56.8%,初中教育背景分别占31.2%和28.8%,大学教育背景分别占13.0%和14.4%;研究对象吸烟和饮酒现象较为少见,大多数都不吸烟和不饮酒,病例组和对照组不吸烟和不饮酒分别占98.4%和99.6%;研究对象膳食补充剂摄入情况也相对较少,其病例组和对照组不摄入膳食补充剂分别占96.8%和95.7%;研究对象中病例组和对照组的BMI分别为24.76±3.26kg/m2和23.56±2.92 kg/m2,病例组和对照组中BMI≥24分别占57.2%和43.2%,BMI在18.5-23.9之间分别占39.3%和54.9%,BMI<18.5分别占2.8%和1.9%。通过对研究对象基本资料进行比较发现,病例组和对照组在年龄、教育背景、吸烟、饮酒以及膳食补充剂摄入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BM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例组高于对照组(P=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