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液滴
接触角
表面张力
小孔结构
数值模拟
摘要:
微小液滴通过小孔的现象广泛出现在许多工程场合。为了实现应用场合中相关系统设计及优化,就需要了解液滴通过小孔时的变形及运动特性以及疏水性(亲水性)对液滴动力学特性的影响机制。为此,本文对单个液滴通过小孔的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及相关实验研究,分析了接触角、表面张力、小孔结构参数等对液滴行为的影响规律,具体工作如下:
(1)采用Fluent软件基于常规网格法对单个液滴通过小孔时的变形及运动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疏水性(亲水性)及其他因素对液滴动态特性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接触角对液滴变形及运动有显著影响。当接触角θ≤30°时,液滴在上下衰减振荡过程中会发生破碎;θ≥150°时,液滴在孔口保持自身球形态;30°<θ<150°时,液滴会在小孔内进行衰减振荡,最终趋于稳定。表面张力对液滴变形也有显著影响。对于亲水性接触角,随着表面张力增大,液滴的振荡圆频率以及振荡达到稳定时的Z值(液滴轴线上最高点与最低点的距离,下同)逐渐增大,且液滴在振荡过程中沿小孔壁面扩散的现象越明显;与之相反的是,对于疏水性接触角,随着表面张力增大,液滴振荡达到稳定时的Z值逐渐减小。小孔的结构参数对液滴行为也有一定影响。对于圆形通孔结构,当小孔直径(或长度)不变时,随着小孔长度(或直径)的增大,液滴振荡圆频率逐渐减小,而液滴振荡衰减时间、稳定时的Z值则有所增加;对于锥形通孔结构,其特有的倾斜结构能够极大程度抑制液滴的上下衰减振荡,但会使未能进入锥孔的液滴沿平板壁面向四周铺展回缩。
(2)基于无网格格子Boltzmann方法,利用C++程序语言编制了二维大密度比伪势MRT-LBM模型的计算程序,并从热力学一致性、拉普拉斯定律、壁面润湿性等方面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在此基础上对不同接触角下液滴流经小孔时的动态过程进行了模拟,并与Fluent所得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采用LBM模型模拟所得到的液滴形态特征及振荡曲线都与Fluent结果吻合度较高,能够较为准确地模拟液滴在流经小孔时的运动状态。
(3)搭建显微摄像实验台,对多种接触角以及圆形通孔结构下液滴流经小孔的动态行为进行了实拍,以验证网格法及无网格法模拟结果的可靠性。实验结果表明模拟所得到的液滴通过小孔的运动行为与实验结果较为一致。在不同接触角下,对于液滴稳定后最低点处与平板上壁面之间的距离d,实验与仿真的平均误差分别为1.32%(Fluent)和4.48%(LBM)。在不同小孔结构下,实验和模拟所得到的d值的平均误差为1.13%。这表明网格法及无网格法模拟结果较为可靠,可以较好地揭示液滴变形及运动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