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水下超疏油
聚多巴胺
油水分离
表面张力
不锈钢网
摘要:
工业排放中的含油废水和海上溢油事件频繁发生,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解决水油污染并实现油水分离已成为研究热点。极端润湿性材料在油水分离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然而,这些材料的生产过程复杂且效率低下,耐用性也不理想。为了提高分离效率,表面改性技术提供了新思路。多巴胺作为一种优秀的表面改性材料,具有强粘附性和易制备性,但常规条件下得到的聚多巴胺对水的亲和力有限。因此,我们尝试在弱酸性条件下利用高碘酸钠氧化法,在镍钛合金表面成功制备超亲水性聚多巴胺涂层。然后,通过十八烷基硫醇的表面改性,使其转变为疏水性涂层,并进一步研究其在油水分离过程中的性能。通过一系列实验和分析,取得以下研究成果:
(1)根据Young's方程和界面相互作用的粘附功理论,推导了固体表面张力与润湿性的关系公式。通过此关系式,测量出不同液体在固体表面的接触角,可以计算得出固体的表面能及其极性分量和色散分量。此外,还推导了水下油接触角与空气中水接触角的关系方程,基于Young's方程理论,从原理的角度证明了超亲水涂层具有水下超疏油的特性,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
(2)对于镍钛合金表面覆盖聚多巴胺(NiTi-PDA)涂层以及经过十八烷基硫醇改性聚多巴胺涂层(Ni Ti-PDA-th)的润湿性质进行了深入研究。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PDA涂层的平滑表面形成微/纳米突起,PDA涂层的水接触角逐渐从初始的68°下降至5°以下。通过对接触角和表面能变化的分析,我们揭示了PDA涂层表面性质的演变,并利用曲线拟合方法描述了涂层水接触角与反应时间的关系。红外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结果进一步证实了PDA涂层引入了羧基和羟基等极性官能团,为其超亲水性提供了化学基础。而在PDA-th涂层中,其甲基和亚甲基基团覆盖了涂层表面的羧基和羟基等极性官能团,从而改变了其疏水性质,证明了PDA涂层具有良好的功能性。
(3)在不锈钢网(SSM)上沉积了PDA涂层与PDA-th涂层,并证明了SSM-PDA和SSM-PDA-th均可进行油水分离。通过SEM、EDS和XPS的分析,证明聚多巴胺(PDA)能够有效地覆盖在不锈钢网表面,表现出超亲水和水下超疏油的特性。在常规条件下,其在空气中的水接触角为0°,而在水下各种油的接触角均超过150°,同时表现出优异的水下抗油污染性能。油水分离实验结果显示,SSM-PDA在重力作用下即可迅速实现对油水混合物的分离,并且对正己烷/水、二氯甲烷/水、甲苯/水和石油醚/水混合物的分离效率均高达97%以上,并且具有较高的分离通量(15 L·m-2·s-1),超过了近年来报道的大多数超亲水型油水分离材料的分离通量水平。而SSM-PDA-th具有与SSM-PDA相反的润湿特性,在油水分离实验中可“通油阻水”,并且分离效率均在97%以上。经过10次分离后,两种涂层的分离效率仍为96%,具有良好的重复利用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