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道德隐喻
红绿颜色
映射
双向性
摘要:
隐喻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具有重要的认知功能,是人类认识事物与了解世界的重要方式。通俗来讲,隐喻就是人们利用具体的事物来描述与之有相似特征的抽象事物,使得人们在理解概念时更加简单明了。随着具身认知研究的兴起,研究者们不再只关注隐喻的语言层面,而是更为深入地从认知层面探究隐喻深层次的心理机制。道德是一个复杂的抽象概念,在道德认知的研究中发现大量隐喻现象的存在,如道德空间隐喻(道德处于高或上的空间位置,不道德处于低或下的空间位置)、道德洁净隐喻(道德是干净的,不道德是肮脏的),还有道德颜色隐喻(人们倾向于认为道德是白的,不道德是黑的)。在道德颜色隐喻的研究中,大多数研究者选取了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黑白两色,有研究已经证明了道德概念中黑白隐喻的心理现实性。但目前,对于其他颜色与道德概念间的研究较少,如红色和绿色,红色在中国文化中经常象征着红红火火,如春联是红色的,灯笼是红色的,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红灯有表示停止的意思,红牌表示违规的意思等。那像这些彩色是否与道德概念之间存在隐喻联结,目前研究较少。因此,为了探讨是否彩色也与道德概念存在心理现实性,本研究选取红绿两种颜色,共设计三个实验,探究彩色与道德概念间的隐喻关系。实验一探讨了道德—红绿颜色隐喻的心理现实性。采用道德Stroop范式,考察被试对不同颜色词汇的反应速度。实验结果表明:被试对绿色道德词的反应时小于对红色道德词的反应时,对红色不道德词的反应时小于对绿色不道德词的反应时,验证了道德与红绿颜色之间存在特定的隐喻联结。实验二从更为复杂的层面探讨了不同颜色背景是否会影响被试对道德两难故事中道德行为的判断,结果显示:被试更倾向于认为绿色背景下的人物行为是更道德的,而红色背景下的人物行为是更不道德的。即表明不同颜色的背景会使被试对同一个道德两难故事中人物的道德性做出不同的道德评判。实验三探讨了道德概念与颜色之间的隐喻映射是否具有双向性。考察被试在道德词(或不道德词)的启动下,是否存在道德概念红绿隐喻映射中目标域向始源域这一方向的映射,结果显示:被试在道德概念的启动下,对绿色的反应更快;在不道德概念的启动下,对红色的反应更快,即表明道德概念红绿隐喻中存在目标域向始源域方向的映射。三个实验的结果表明,在道德概念红绿隐喻中,道德概念与红绿颜色存在现实心理联结,并且不仅存在始源域向目标域方向的映射,也存在目标域向始源域方向的映射,即隐喻映射具有双向性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