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莎士比亚
罗密欧与朱丽叶
拓扑学
映射
摘要:
作为莎士比亚最令人称道的爱情悲剧之一,《罗密欧与朱丽叶》历来受到批评家们的喜爱,人物分析、主题研究、圣经原型分析、新历史主义、女性主义等构筑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研究常规,但评论者对其研究主要都聚焦于单一方面,而本文创新性地用拓扑学观点对其进行分析,关注其隐喻性,等效性和连通性。随着跨学科研究的兴盛,拓扑学作为数学的分支,逐渐被应用在文化和文学领域。拓扑学的理论也因此日益丰富,如罗伯特·希尔兹的文化拓扑学,库尔特·勒温的拓扑心理学,江怡的哲学拓扑学和罗益民的种子理论等。本文认为用拓扑学的方法和视角可以把故事的版本发展,作为种子的《圣经》,历史背景的映射,主题的表达,人物形象的变化等因素串联起来进行分析,联系古今,联通文本内外,考虑其美学意义也关注其社会历史价值。除引言和结语外,本文主体部分共分为三章。第一章分析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主要版本来源以及故事的发展变迁,探寻“原始空间”在不同时期映射产生的流形变化。《罗密欧与朱丽叶》在结构,主题和人物上都是《圣经》的映射。其结构采取了与《圣经》一样的U型叙事模式;主题体现了《圣经》中的斗争,爱和死亡的主题;人物上,罗密欧和朱丽叶是基督“替罪羊”形象的拓扑变形,神父作为救世主形象的拓扑变形在神性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人性的特点。第二章分析主要人物的心理和认知拓扑。前两节把文本划分为多个独立的静态空间,分析罗密欧和朱丽叶的“心理的生活空间”的拓扑变化,发现拓扑认知影响了他们的行为并塑造了独特的人物性格。虽然二者都坚持了真爱无敌的拓扑不变性,但罗密欧显现出多元性格,而朱丽叶则是“爱的圣徒”。第三节聚焦人物对本地和自我的拓扑认知来分析其行为。罗密欧对于社会空间和地方的认知是超维度的,他的空间意识与朱丽叶联系在一起,所以他对被放逐的恐惧超过了死亡。被流放后,他身在曼多亚,但心在维罗纳,身体空间和心理空间分离,故而一直处于半生半死的状态。第三章聚焦跨文本的拓扑,从政治,历史和社会背景等角度探讨了莎士比亚对于人文精神的重视和对权力及秩序的思考。故事虽然发生在维罗纳,但维罗纳和伦敦是两个一一对应的拓扑空间。文中亲王的不作为导致城市衰败,世家相争,神父越权,映射亨利六世和红白玫瑰战争。罗密欧与朱丽叶反地方空间化的身体行为,与家庭和城市的氛围格格不入,注定要以悲剧结局。阳台上的朱丽叶犹豫不决,映射了在新旧教中摇摆不定的伊丽莎白女王。大胆追求爱情的爬窗约会情节则顺应了崛起的人文主义精神。观众在观看莎剧表演时,内心世界与剧场的外部世界实现融合,创造了一个充满情感意义的拓扑空间。总之,本文运用拓扑学手法对《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人物,主题和背景进行了分析,找到了莎士比亚戏剧历久弥新,备受推崇的原因。莎士比亚扎根《圣经》,继承经典,利用了大众心理,抓住几千年来形成的集体认知进行拓扑变化。根据不同时代的社会背景进行了拓扑学视野下等效,同伦或同胚的变形,来反映现实,顺应时代潮流。又以戏剧表演的形式利用场内外的拓扑来净化民众,引人深思,放眼未来。因此,本文认为莎士比亚戏剧联通了历史,当下和未来,实现了跨越时间,空间和媒介的拓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