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德国观念论
马克思
费尔巴哈
感性直观
全面生产
历史唯物主义
摘要:
在德国古典哲学寻求实现思维与存在相同一的思想历程中,不同于费希特把人理解为能够立足自我进行设定活动的理智主体,进而忽视人的感性本质,也不同于黑格尔把人理解为能够在精神思辨运动中自我扬弃的概念主体,进而陷入以理性思辨僭越感性经验的理论局限,费尔巴哈把人解读为能够把握感性对象的感性主体,成为黑格尔学派解体过程中唯一彰显唯物主义哲学前提的哲学家,由此构建的“感性直观”学说构成青年马克思批判黑格尔法哲学和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来源之一。然而,由于费尔巴哈立足感性主体,通过感性直观这一理性活动来呈现感性对象背后的人的本质,导致其只能将人的本质归结为能够预先统一感性主体与感性客体(对象)因而具有先验实体特征的“类本质”,进而认为只有回到“类本质”才能摆脱现实困境,这一先验实体的设定显然又背离了其哲学前提上的唯物主义原则。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实践”活动取代“直观”活动来考察人类历史,并将实践具体化解读为“全面生产”,指出人类历史是生产劳动史,并以“社会关系的总和”界定人的本质,指出只有通过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这一生产关系变革,才能真正解答历史—自由之谜,从而把唯物主义原则贯彻到历史领域并真正实现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进而全面超越了费尔巴哈“感性直观”学说,由此构成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重要环节。